党建引领促脱贫,干群同心奔小康。近年来,我县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着力构建“四化四抓”党建工作体系,大抓基层强基础,精准发力助脱贫,推动了党建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以韧劲夯实攻坚堡垒
抓党建促脱贫,核心在党的领导。我县坚持以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
针对县情实际,筑牢组织体系,推行农村支部“两主多辅”设置模式,调整优化党支部1017个,设立产业型党支部356个,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示范岗设在致富项目中;每年按10%比例倒排“双弱村”,通过领导干部“包”、机关单位“帮”、先进组织“带”、相关部门“促”等措施,“一村一策”整顿提升,推动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火车头”。
织密责任体系。我县将抓党建促脱贫作为“书记项目”纳入镇村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压实县镇村三级责任;实行“1+3”挂钩帮户,1.3万名党员干部结对4.2万户低收入农户;实行“N+1”包保扶村,180家单位和企业结对296个村(社区),不脱贫不脱钩,实现挂钩帮扶全覆盖。
扎紧推进体系。细化任务、措施、问题、责任、时序“五张清单”,健全组织领导、工作推进、政策保障、督查考核、约谈问责“五项机制”,县领导全部联系到镇(区、街道)、挂钩到村(社区)、结对到户,每镇(区、街道)配备3名以上专职扶贫人员,每村(社区)明确1名扶贫专干,每个小组落实1名扶贫联络员,20个省定、9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面达标。
以拼劲壮大攻坚力量
抓党建促脱贫,关键在建强队伍。我县坚持“选优、派强、引能”结合,致力打造致富、领富、帮富先锋。
脱贫攻坚任务重、要求严、时间紧。推进过程中,党员干部的作用尤其重要。我县把党员干部导向一线,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选拔培养锻炼干部,提拔重用扶贫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派278名机关干部任村第一书记,落实带好一支队伍、培植一个产业等任务,实施帮扶项目175个。选拔103名退休退职干部、致富能人等任村书记,选聘302名退役士兵到村(社区)任职,加强了攻坚一线力量。
在对基层脱贫攻坚一线干部高标准、严要求配备的同时,我县紧扣“留得住”,实行村干部报酬持续增长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拓宽他们的发展通道,鼓励符合条件的村组织书记,按照有关规定,通过选拔、考录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公务员队伍或事业单位。着眼“干得好”,出台目标考核、规范化管理等办法,对村干部定条件、定职数、定岗位、定职责;坚持县集中培训、镇常态轮训、村以会代训,举办经济薄弱村干部示范班、村书记大讲堂,让农村能人扎根乡土。
为了将优秀人才引入基层,我县开展了“人才+农户”结对行动,组织优秀乡土人才和贫困农户结对;遴选专业人才,组成流动服务队,制定服务清单,开展常态化帮带服务。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创办“田间学堂”,举办技能培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万多人次。
以干劲集聚攻坚动能
抓党建促脱贫,落脚在赢得民心。我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服务为重点、产业为支撑,大力推广应用农村支部“富民七法”“强村十八招”等,推动了村增积累、户增收入,民心进一步聚起来。
拓宽多元化富民渠道。构建“1+6+1”立体帮扶体系,村党组织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近50个,发展光伏、稻虾、林果、白首乌等特色富民产业。
构建长效化强村机制。探索推进特色产业+扶贫资产“双产叠加”强村长效机制,对未达标的重点帮扶村实施配股项目,按季稳定分红;实施村级债务化解三年行动,年内实现镇村无债务。
打造标准化服务阵地。紧扣“党员最想来、群众最向往”,按照“四区七室一广场”功能配置,投入2904万元,新改扩建党群服务中心73个,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实行集中办公、坐班值班、帮办代办、首问负责四项机制,将流动“服务集市”变为固定“服务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