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融媒体中心网站
滨海日报首页
刊期
版面
上期
下期
01版
02版
03版
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领“穷壳村”逆袭的“领头雁”
———记八巨镇前案村党总支书记朱洪辉
走进八巨镇前案村,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图景在眼前徐徐铺展:村民集中居住区、学校、文化广场等一应俱全,房顶上太阳能电板熠熠生辉,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村民们脸上写满幸福……可以前的前案村并不是这样,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房前屋后是东一个旱厕、西一摞窝棚,种植技术落后、村民收入低,“穷壳村”成了这里的代名词。
“书记带领我们搞脱贫,农技人员带领我们种树,村“两委”带领我们办合作社……钱袋子鼓起来了,家家还盖起新房。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52万元,村集体收入由过去的负债70万元变成了盈余70多万元……这在1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说起近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67岁的村民石如波和全村人一样感慨不已。村民口中的“书记”就是该村党总支书记朱洪辉。
“我富了,就有责任带领乡亲们一起奔小康,让大家过上好日子。”2010年,朱洪辉将风生水起的生意交给助手,义无反顾回到前案村任职。
群雁飞得高不高、远不远,“领头雁”是关键。2011年,朱洪辉带领村“两委”班子摸着石头过河,邀请外地专家为发展把脉问诊,按照全镇精品示范村占10%、特色美丽村占30%、生态宜居村占60%的规划要求,形成全镇第一个村级发展规划。短短几年,全村就呈现出“人回归、鸟回归、心回归”的和谐美景。
各端一盘菜,共烩“小康席”。为此,朱洪辉带头捐资30多万元,累计筹措3000多万,按照“一村一品一景一特色”原则,用于基础设施提升、新建学校、党群服务中心、集中居住区,创新“以河养河、以路养路”模式,保障村庄河塘整洁和道路两侧绿化的常态长效,使村庄形成“先见绿、后见村”的绿色景观。整合村级资金和省委帮扶工作队资金504.8万元,利用村里公共建筑、群众房屋屋顶,建成总装机容量550KW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139户村民年可免费用电800度,并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衔接市场,是产业兴旺的“牛鼻子”。朱洪辉通过多方调研,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采取把“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先手棋”,实施产业项目、建立苗木基地等一批脱贫项目,引导农民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合作赚现金、分红享股金,以“家庭式”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朱洪辉深深体会到,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为此,村里通过文化墙宣传、道德讲堂宣讲等形式,讲好榜样故事。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成立“三会合一”文明新风理事会,组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设立“新风餐厅”“积分小超市”,村集体无偿给55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提供生活服务,真正将文明新风尚、生活新理念融入其中,增进了乡情、淳化了民风、传承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