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弘扬红色文化中,发扬革命精神,坚毅前行力量,践行全媒体新闻队伍“四力”,县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开辟“赓续红色血脉 奋进伟大时代——全媒体采访特别报道”专栏,以追寻革命英烈在滨海大地上留下的光辉足迹,聆听在奋力书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征程中的前进足音。敬请关注。
在陈涛镇,有一个“英雄广场”,广场庄严肃穆,松柏翠绿,抗日女英雄陈涛烈士的半身铜像矗立花岗岩底座上,底座上镌刻着“陈涛烈士永垂不朽”字样。

陈涛烈士纪念碑。 (本报记者 邢馨 摄)
“陈涛镇陈涛村就是以陈涛烈士命名的,她英勇牺牲时才21岁。每年大家都自发来到长眠于此的陈涛烈士铜像前缅怀烈士。村里一位黄奶奶特别了解陈涛,她和陈涛睡过一张床,对陈涛感情特别深,现在黄奶奶已去世了。”今年78岁的陈涛村原党支部书记戴子健向记者讲述陈涛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陈涛烈士真名在她牺牲22年后才被人知晓,因她一直用化名,1963年,为确定陈涛身份,有人带着陈涛15岁时的照片来滨海,村医赵广富一眼就认出是陈涛,乡亲们这才知道陈涛原名叫余素芳。”年近八旬的陈涛村老党员王玉春说。
陈涛烈士原名余素芳,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一个贫苦家庭。1939年初,正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的时候,陈涛加入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投身抗日民运工作。戴子健说:“在陈涛故乡的革命烈士纪念馆,至今还陈列着她送给姐姐的结婚礼物,一个绣着‘同心抗日·心心相印’8个字的枕套。”
1940年,为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陈涛和战友们来到我县,在郭集、王油坊一带组织发动广大群众抗日。时任区工委书记的她和贫苦群众打成一片,对百姓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深受乡亲们的拥护爱戴。1941年10月4日夜,陈涛和部分队员在开会研究抗日工作时被敌人重重包围。战斗中,陈涛腿部被敌人击中,她忍着剧痛爬到掩体处继续射击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枪,壮烈牺牲。
2019年,陈涛烈士在安徽老家的亲人来到陈涛村祭扫烈士,记者辗转联系上现居住在安徽省霍邱县的陈涛外甥女林付平。她说:“瞻仰陈涛烈士纪念碑后,我深有感触,陈涛烈士牺牲时的场景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作为烈士后代,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因为这是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啊!” 如今,陈涛村这片革命热土、英雄之村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一派村绿河美众安乐的喜人景象。在S328沿线稻虾蟹复合种养基地,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在投喂饲料。数百亩连片的种养水面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这批小龙虾再过10天就能上市,一斤能卖到30元,一亩地效益达5000元!”村民杨保国说。陈涛镇S328沿线南区稻虾蟹复合种养面积达6000亩,涵盖8个村,其中,陈涛村现有稻田养小龙虾600亩,虾蟹混养特水养殖200亩,吸收部分建档立卡困难村民就业。
英雄的躯体融进了广袤的陈涛大地,英烈的魂魄激励着勤奋的老区人民。近年,陈涛村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推进“2+2+N”发展战略和“万企联万村”行动,放大国家地理标志商标“陈涛粉丝”“陈涛稻虾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打造特经作物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广集中连片、规模高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我们陈涛村现有701户、2702人,党员56人,粮食种植面积3609亩,以水稻、小麦为主;蔬菜大棚200亩,以西红柿、长豆角为主,近年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和稻虾蟹复合种养,引领村民致富。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19000元,村配股分红基金收入60万元。群众生活好了,事业发展了,公益事业也跟上了。去年新建村党群服务中心,新装路灯184盏,新扩水泥路3.5公里,新建水泥路7.8公里、电站8座、桥梁5座,疏浚河道8条,新建1000平方米口袋公园1个。幸福生活的当下,我们更要传承烈士精神,沿着烈士足迹奋力前行,推动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答卷,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强、获得感更多,不辜负烈士的期望,告慰烈士的英灵!”陈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则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