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奋楫争先著华章———2018年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综述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站在新一年的起点回眸,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县广大干群奋力爬坡过坎、全力补课补短、着力抓基层打基础,实现了综合实力、产业发展、民生实事和社会事业及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事项的全面突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数字是最好的说明:这一年,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较好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8%、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始终保持全市前列。
  开放沿海,千亿板块正隆起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宝武、金光、国家电投、中海油、中石油、大唐、华电和中交一航院7家央企、1家世界500强民营企业齐聚滨海港,亚洲最大单体海上风电场建成运营……这一年,我县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聚力开放沿海, 三港联动开发格局向纵深推进,一个汇聚众多行业巨头、总投资近3000亿元的沿海板块正加速隆起。
  临港重大产业项目迅速集聚。总投资超千亿元的宝武2000万吨“绿色、智慧、精品”钢生产基地将打造成全球最先进的完全新建的钢铁行业智慧型未来钢厂。总投资超百亿美元的金光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推进。国家综合能源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供煤、供电、供气、供热、供冷、供水六供一体综合能源体系初步形成,综合能源产业占比达16.8%、国家电投协鑫滨海发电公司成为全县首家开票超30亿元的项目;中海油500万吨LNG开工建设,2000万吨LNG储运基地项目初步列入国家规划布点;中石油1000万吨LNG、150万吨LPG正式签约;亚洲最大单体海上风电场建成运营,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187万千瓦,全年发电量22.3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7.1%。建成10万吨级码头泊位7个,5万吨级航道通航投运,港口物流园、10万吨级航道疏浚、挖入式内港池等项目加快建设,全年实现吞吐量近800万吨。港城综合承载功能不断增强。加快打造沿海开发保障基地、海滨风情小镇和四纵五横路网、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月堤海景公园、灵龙湖生态公园等3个旅游项目建成使用。
  攻坚项目,汇聚发展强动能
  81个两重一实项目,完成投入139亿元;投资100亿元的中汽(盐城)汽车产业基地开工建设;成功创建市三星级以上企业25家、五星级企业3家,总数持续保持全市前列……这一年,我县持续组织“项目载体突破年”系列活动,压茬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动能加速提升、载体不断完善、活力持续迸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新兴产业迅速集聚。深入实施“2+2+3”现代产业体系培育行动,新兴产业销售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4.5%。新医药产业从前端到后道,向成品药延伸;高分子新材料产业从粗到精,迈向中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从点到面,快速集聚;先进机械制造产业从有到优,加速提升。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深入推进星级企业培育、百企技改提升、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系列行动,开票超亿元、税收超千万元工业企业77家、29家,新增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34家、1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2%,全市第二。载体能级不断提升。园区等级创建扎实开展,工业园创成国家火炬滨海流体装备产业基地、省级信息化和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沿海工业园创成国家特种高分子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中国智慧化园区试点示范单位;镇区全民创业园创成省三星级公共服务平台3个、省级小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个。接轨上海成效显著。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走进上海区区行”系列活动,与宝山区建立友好区县,与上海交通大学等3家高校、华山等6所医院建立合作关系,25家企业与上海企业、院所高校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在上海设立18个直销窗口,白首乌等滨海特色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
  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基础牢
  累计脱贫3.53万户、8.75万人,脱贫率83.7%;“滨海大米”“滨海白首乌”“大套蜜梨”获批国家原产地地理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始终保持全市前列……这一年,我县持续抓好十项重点工程,三农工作基础更加坚实,农业大县正向农业强县加快跨越。
  脱贫攻坚进入收官决战阶段。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产业富民、项目强村、民生保障等六大工程,累计脱贫3.53万户、8.75万人,脱贫率83.7%,贫困率降至1.87%;化解村级债务1.51亿元,20个省定、9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面达标,达到退出省重点帮扶县标准。现代农业不断壮大。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四区五带规划布局,以发展故道经济为重点,着力打造“特色农业走廊、绿色生态走廊、旅游观光走廊”,万亩果园等10个万亩农业基地加快建设,调增特经作物14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16万亩,农经比提升至7.6:2.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209家、总产值超百亿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月亮湾、梨花雨等7个旅游基地加快建设,南湖文化主题公园创成AAA级景区。群众住房条件加快改善。统筹实施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完成危旧房改造8343户;规划新建150个、保留提升155个集中居住点,已建成10个、在建27个、提升32个,入住农户3132户、在建3340户,动员拆迁空关户662户。富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积极组织网络创业提升、科技创业引领等四项行动,开展“筑梦桑梓”返乡创业招商说明会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农村淘宝、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创业模式不断涌现,引进返乡创业主体1753个,新增私营企业2158家、个体工商户5647户。
  绿色跨越,厚植生态新优势
  林木覆盖率达31.3%,持续保持省市领先水平;在全市率先出台河长制实施意见,实现河长制全覆盖;PM2.5浓度同比下降9.4%、位居全市前列,饮用水源地水质持续保持在Ⅲ类以上标准……这一年,我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筑牢生态环境底线、补齐生态文明短板,让滨海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精心组织“263”专项行动、全县生态环境 “10+1”专项整治和沿海工业园废水、废气、危废、减化四项攻坚系列活动,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绿盾行动”等交办发现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整改和落实,沿海工业园成为江苏沿海重点保留发展的园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东江环保、光大环保等环保配套项目提标扩能,关停重组化工企业23家,深入推进县域污水处理全覆盖、垃圾收运一体化,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垃圾中转站等基础配套不断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建成,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了90.4%、92%。绿色滨海加快建设。统筹组织实施园林城镇、生态园区、景观通道等五大类绿化工程,万亩银杏、万亩林场等5个万亩基地基本建成,沿海百里风光带、古黄河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新增成片林达1.56万亩,绿色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聚力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
  民生投入占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4.9%;通过国家级园林县城、省级优秀管理城市初验和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县城复评工作;青盐铁路于2018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运营,我县迈入“高铁时代”…… 这一年,我县倾力兴办民生实事,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交通路网提档升级,建成改造迎宾大道、人民路等主干道路11条,三环九纵九横城市快速路网加快构建;城市环境不断提升,持续深化三治三化等系列专项整治,完成三湖两园一渠改造提升,推进厕所革命,打造林荫路和口袋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坚持城建惠民,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健身步道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完成棚户区改造2100户。统筹推进高铁站枢纽、六纵六横骨干路网、四好农村路等重点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入48亿元,海港大道、S348等骨干路网建成通车,新增一级公路69公里,全面完成75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和202座危桥改造任务,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推进健康滨海建设,县院、妇保院和三院整体迁建加快推进,改造提升镇卫生院3个,新改扩建村卫生室76个,实现院士工作站零的突破,设立名医工作站(室)38个,总数全市第一,创成全国中医药先进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29个教育布局均衡项目有序实施,新改建学校13所,设立名师工作室4个,新增学位6500个。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四馆一中心加快建设,建成镇文化站9个、村文化室296个,建成率居全市前列;常态开展文化预约系列活动。社保、医疗、养老、兜底四条保障线不断筑牢,保障标准稳步提升,新农合参保率持续保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