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省市委对滨海的四次重点扶贫
 
作者:徐寿春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511 发布时间:[2019-2-11]
  自上世纪60年代起,省市委对滨海实施了一系列的重点扶贫。
  省市委对滨海的第一次扶贫,是从1964年起的农村极困地区治土改碱扶贫开始。当年7月,在响水还没有分出滨海之前,经中共江苏省委批准,盐城地委决定,建立工委,领导我县最贫困的张集、黄圩、六套、运河、天场以及界牌等公社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当年,这几个公社土地贫瘠(一般含盐量0.28%~0.35%左右),产量低下(每亩140斤左右),人均收入低微(年纯收入20元左右)。该地区广大干群从1964年开始,在省、地、县委及张黄六工委领导下,发扬“人穷志不穷”和“愚公移山”的精神,进行改天换地的战斗,决心在五年时间内,把昔日的旧“三多”(盐碱地多、荒地多、风沙多)变为新“三多”(粮食多、树木多、牲畜多)。1965年3月11日至15日,省委在盐城召开滨、阜、涟、灌四县改造盐碱土座谈会。会后,省委抽调一批干部和有技术的农民支援这些地区。省人委拨300万元无息贷款,援助张黄六地区。省委书记处书记陈光亲自领导我县张黄六运等8个公社的样板试点工作,摸索低产变高产经验。地委还批转地委书记陈宗烈等同志《关于改变滨海县张集、黄圩、六套、运河地区面貌的调查报告》,文件发至盐城各县委和天场、界牌等公社党委,对领导张黄六人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省政府为解决该地区的实际困难,又先后调拨8000多万斤粮食,支援大打翻土扛地、铲土换碱、蓄淡淋碱、以碱抗碱、耕作制度改革、兴修水利六个战役的农民群众,到1968年,该地区扛地11万亩,有效地改良了土壤,仅天场、界牌两个公社粮食平均亩产由1963年的94.1斤增加到421斤,人均纯收入由18.3元增加到43.5元,分别增加了3.47倍和1.38倍。
  省委对滨海的第二次扶贫,是1965年“南干北调”的人力资源扶贫。当年9月,省委从苏南调入滨海近100名科级干部,下派到人民公社担任实职。这些干部根据省委的要求,全部拖家带口安营扎寨在滨海。当年南干北调的尤申、周祖培、赵佃生、丁志泉、许克银、刘益堂等同志,有的担任了县委副书记,有的任职副县长,有的在基层一干就是十几年,还有的与子女一直留在了滨海,为滨海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原正红公社党委书记赵佃生,从1965年9月到1974年12月,在他任职正红公社党委书记9年多时间里,团结带领党委“一班人”和全社广大干部群众,大手笔规划,创新实干,创造了正红发展的“加速度”,为滨海在盐城地区树立了农副工齐发展的典型,也为正红崛起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他指导的农田基本建设经验,刷新了滨海农业发展史,全公社先后投入万余民工,经过几年苦干,挖土384万方,新开挖河道832条,长达507华里,使全社土地变成250亩一框、15亩一大块、5亩一小块的网格化条田,配套建造了涵闸站54座,机电排灌站85座,实现沟、河、路、道、闸、站、绿化一起完成,收到了当年开挖、当年受益、当年稳产的效果,粮食产量也率先在全县突破亩产800斤。1972年11月,《盐阜大众》报《新华日报》分别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正红经验,赵佃生出席县市和省农业学大寨会议,介绍正红开展河网条田化的经验。滨海人至今念念不忘省委为滨海发展输入的一批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放在哪里哪里发光的“南干北调”好干部。
  省委对滨海的第三次扶贫,是沿渠贫困带1985年到1991年“七乡一镇”(天场、大套、坎南、坎北、陈涛、新港、振东和八滩镇)指导性的地方扶贫。当时的省委根据时任省委农工部长吴镕等撰写的《一个值得重视的贫困带》反映的情况,帮助滨海制定“六五”“七五”减贫计划。县委根据计划和省市委的领导部署与人力支持,集中力量,大打贫困带的翻身仗。一是集中社会人力财力资源,建设配套重点地区“七乡一镇”水利骨干工程,增强这一地区的抗灾能力;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扶贫治困重点乡镇、重点村、重点户;三是着力发挥贫困乡镇本地优势,增强自救式的集中扶贫;四是实行科技与政策优惠的办法,逐步提高贫困户的致富本领;五是切实管理用好筹集的资金,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七乡一镇”贫困带经过几年的扶贫,贫困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据1989年统计,重点地区贫困户的比例由10%以上下降到6.2%,一般地区贫困户的比例也由开始的8.7%下降到7.8%;被扶持的4503户贫困户,有一半以上人实现脱贫,贫困户占总农户的比例下降到6.2%以下。
  省委对滨海的第四次扶贫,是从1992年起的长达20多年派驻工作队进行开发性的战略扶贫。199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区域发展战略,把滨海作为全省13个扶贫重点县之一,组织一届又一届扶贫工作队,长期进驻滨海贫困乡村,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从一线工作队员,到后方单位领导,都以滨海加快脱贫为己任,把滨海视为第二故乡。据省委扶贫工作队、县扶贫办和县委党史办编纂出版的《省委驻滨扶贫工作20年(1992~2012)》一书介绍,扶贫单位涉及省市各个单位,共18批次、362人次,他们走千家,进万户,急贫困乡村之所急,帮贫困乡村之所需。帮扶的领域越来越广,从农业扩展到工业,从群众生活扩展到基础设施建设,从经济建设扩展到社会事业,从立足当前扩展到着眼长远。帮扶规模越来越大,每年无偿投入扶贫资金达3000~4000万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省“五件实事”“新五件实事”工程成效显著,村村通达硬质公路,户户饮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家家住上砖瓦房;扶贫的效果越来越好。199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605元,2012年已达10429元,即使剔除物价等因素,这种增长幅度也是史无前例的,滨海贫困乡村面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这一帮扶仍持续进行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滨海的征途中。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