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陈毅与阜东士绅的诗缘
 
作者:陈鹤立 陆亚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6857 发布时间:[2019-2-25]
  1940年10月,八路军南下部队和新四军北上部队在盐南胜利会师,开辟了华中抗日根据地。根据地成立不久,革命文化工作随之兴起。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通过文化这一纽带,把开明士绅、社会名流中的文人学士调动起来,挥毫泼墨,吟诗填词,以文会友,增进团结,激发爱国热情,推动抗战大业的文化统一战线形成,而这条战线的主角,正是当时的新四军代军长陈毅。
  为了大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陈毅特地选择一些名望较高的士绅,与他们进行诗词唱和。这些富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的士绅都一心向着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向着共产党、向着新四军。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就是阜东县(今滨海县)的清末举人、候补内阁中书庞友兰,还有曾担任北洋军阀吴佩孚驻京办事处秘书的杨芷江等。
  1942年6月11日,陈毅在《盐阜报》公开发表《寄阜东杨、庞两先生》七律二首。在这两首诗的前面,陈毅还写了一个风趣的小序:“余不能诗,但喜谈古诗。二十年来兴会所至,亦率尔操觚,敝帚自珍,但久未敢以示人。前岁渡江,淮南耆宿先后以诗见教者踵接,余不敏,来敢一一如命。债台高筑,逃迁何所。去秋今夏,阜东庞友兰、杨芷江两老又先后以诗见惠,不能不悉索敝赋以从,谨奉和长律并附旧作,聊博大雅一粲。民国三十一年夏,仲弘识。”所谓“并附旧作”,就是陈毅在《盐阜报》发表这两首诗的同时,还发表了他的旧作五首。其中,《梅岭三章》诗前也有一小序云:“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莽丛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陈毅在作这三首诗时,显然是准备为革命事业抱定一死的。读罢这三首诗及其小序,杨、庞二位深为陈毅这种气壮山河、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因此他俩分别步陈毅的原韵竞相和之。杨、庞二人所和之诗也是为国而慷慨、为民而激昂,一时间广为传诵。
  此外,陈毅还与阜东县的汪继光、姜指庵等各界人士、社会名流有诗词唱和交流。比如,汪继光先生写过一首《赠陈毅军长》的五律,这首诗曾经由书法家何冰生写成立轴,悬挂在陈毅的住处。著名作家阿英(钱杏村)则把这首诗作为《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宋公堤》一文的“开头引子”,可见其影响之大。
  陈毅亲自倡导的一系列艺文活动,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尤为感人的是,在根据地后来所遇到的最艰苦时期,不少地主士绅、民主人士和当地军民一起参加反扫荡斗争,一起坚持抗日。当时担任阜东县副参议长的杨芷江先生在日伪“大扫荡”时,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共产党及新四军和各界知名人士20多人。杨芷江还为民主政府做了许多好事,著名的《新四军烈士纪念碑》和《宋公纪功碑》等铭文均出自这位老先生之手,现已成为闻名遐迩的革命历史文物。身为盐阜区副参议长、阜东县参议长的庞友兰先生,曾在日军占领东坎后,拒绝担任伪职,体现了民族大义。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