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我县史上粮食第一库
—— 忆小尖粮库
作者:徐元庆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9252 发布时间:[2022-8-5]

  1950年初,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中共滨海县委、县政府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战略粮库的指示精神,授权县粮食局在全县农村选择既具有交通运输条件、又具备战时可隐藏的地址建设一座战略粮库。
  当年6月,县粮食局组织勘察技术人员,由相关领导带队冒着酷暑,在全县开展实地察查选择地点。先后察看70多个村庄,最终选择了具有“交通”和“隐藏”两大优势条件的原獐沟区复兴乡小尖大队(现正红镇小尖村)的徐氏庄。此地原为小尖徐氏“五大门”的地主庄园(原兄弟5人成家立业后,每兄弟分得“一大门”,故称“五大门”),地势高,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水路紧靠射阳河支流篆河,通常水位可停靠几十吨、百十吨的货船,水上交通四通八达,很适合水上船只运粮停靠。
  小尖“五大门”地主庄园地处绵延不绝的几十公里芦苇荡中,常年被天然绿色植被所覆盖,且掩映在水乡村庄之中,战时也不易被敌人侦查发现。这里虽不临集镇闹市,却在獐沟和如来庵两集镇之间,为建设战略粮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囤积、储藏战略粮食的最佳选址。于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徐小尖的“五大门”地主庄园作为滨海县粮库建设地址,并正式定名为滨海县粮食第一库——小尖粮库。
  小尖粮库于1951年9月动工建设,历时一年六个月竣工,总建筑面积达到千余平方米,用地总面积6000平方米。粮库整体设计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青砖、黑瓦、坐西朝东、南北共12间,全长60米,建筑外貌庄重大气,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天地之间。墙体坚固,檐高4米,宽12米,顶高9米,每间长5米。每三间为一单元,开设一大门,内部结构为四梁八柱式,均为优质园杉木榫眼扣成,小梁套大梁,每个主梁内有三个三角形小梁构成,主梁下方各有四根直径为0.4米的圆木直柱,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梁中有梁,互相形成支力点,显得格外坚固,且有艺术美感。墙体分2个段面,基础段面高1.2米,墙宽0.5米,上段面2.8米,墙宽0.4米。屋檐下1米处每间分别开设一个长0.8米、宽0.6米的通风通气窗。粮仓盖顶在桁条上面均用木板条铺成,每块木板宽条0.15米、厚0.05米,在木板上面用旺砖铺砌后,再用老式半月形小黑瓦上下仰卧互咬叠盖,房顶用小片瓦迭砌,从北到南直线如穿。
  粮仓地面引进德国“西门汀”(即混凝土)浇筑。每个大门均用优质杉木制作。各大门口铺建四层台阶十级上下(因过去装卸粮食均为麻袋由人工装运)。粮仓整体建筑讲究,施工严谨,历经近70年风霜雨雪的洗刷,墙体无裂痕,墙基未下沉,仍完好如初。粮仓的附属房屋为当时“五大门”地主住房,其建筑亦为明清时代产物,原粮库的办公房屋就是“五大门”之首徐锡锦(与原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徐锡汉同胞兄弟,滨海县志有记载)的住房,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一度成为正红粮管所的办公用房。
  大粮仓的建筑与其住房结构基本雷同,地面为“西门汀”浇筑,砖墙用石灰糯米汁搅拌砌成,此建筑式样在我县境内可谓极为少见,当时外地领导和游人到此视察参观,无不叹为观止。“文革”后期,有很多在扩建“土粮仓”中被弃用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红公社广大群众纷纷或肩挑或船运向小尖粮库交售公粮,县粮食局也从其他地方调运粮食向小尖粮库囤存,共囤存了400万公斤原粮。l976年小尖粮库改设为小尖粮站,成为正红粮管所的下属单位。“文革”时期,正红粮管所曾迁到小尖粮站办公。每年夏秋之际,专门为国家收储定、议购粮食,平时为定量人口计划供应米、面、油等,国家下达救济救灾粮也在这里供应给社员群众。小尖粮站建成后,先后有熊吉林、姜成美、徐寿模等担任站长。改革开放后,小尖粮站被改制而停止运营,滨海县粮食第一库——小尖粮库的战略地位,也随着形势的变化退出了历史舞台。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