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獐沟老街的记忆
 
作者:刘德元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11070 发布时间:[2022-11-18]
  提起獐沟老街,那还得要从獐沟地名说起。獐沟原地名叫头渡口,此渡为篆河上的第一渡,因而得此名。獐沟地处滨海最南端,境内河流纵横,水清鱼跃;滩涂延绵,湿地遍布,芦苇连片,杞柳成行,獐子成群。篆河两岸滩涂盛产茅草、杞柳、芦苇、蒲草。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观此景,惊其美,见獐子走沟串壑,兴致顿来,便脱口而出,将此地赐名獐沟。
  獐沟是水乡,篆河环饶全境。其干流向南流去,和射阳河交汇;其支流向西流去,和张家河交汇。老街就建在篆河干流和支流的交汇处,呈丁字形。南北一条街沿干流而建,东西一条街沿支流而建。
  沿街干支流上均设渡口。设在干流上的渡口叫头渡口,它联通河东;设在支流上的渡口叫二渡口,它联通河南。篆河西流向下,还有三渡口和四渡口。
  獐沟老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清代就有人迁徙此地,定居安家,后逐步成街,形成集市。老街建筑彰显水乡特色,临河一侧房屋挨河而建,屋基沿岸线向下开挖很深,用青砖逐层向上垒砌,保证屋基足够牢固结实,以抵御河水侵蚀。房屋多为青砖砌,茅草盖。青砖系境内草窑烧制,茅草为境内湿地所产。初冬茅草收割季节,村上人便将湿地茅草收割起来,运至老街出售,供住户盖房用。老街道的中轴线为青石板铺设,两旁竖铺青砖。在青石板和青砖铺设的道面上,可见积年留下的踩踏痕迹,行走在上面,让人有跨越时空的历史感,引发人的沉思,把人带回那遥远时代。
  听老人们讲,在南北街的中部位置,原有一幢楼宇,它是老街人倾全力建成的。楼宇建于清代,位于东街繁华地段,它的东侧就是头渡口码头。楼宇共四层,设计精巧,做工精细,飞檐翘角,恢弘壮观,巍立街面中间。楼宇南北双开门,和街道贯通,供人穿行。在街面行走,远远就能望见楼宇雄姿。楼宇为老街第一楼,是老街标志性建筑,它代表老街形象。每逢佳节,街坊们就聚集楼宇,共享节日之快乐:或邀请戏团演出,增添节日气氛;或祭拜天地,祈福安康。闲暇之余,街坊们在楼宇上谈天说地,议时论事,话旧侃新,楼宇成为老街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后来因战争,楼宇被日军烧毁。上世纪七十年代,县淮剧团编剧演出的淮剧《锁狼坝》,就是取材于獐沟这段抗日历史。当时驻扎在阜宁的日军,从阜宁开汽艇驶进篆河,欲对獐沟进行扫荡,獐沟区大队携民众凭借篆河天堑,芦滩屏障,同日军对峙周旋,交战发生在老街丁字河口,战斗触发后,日军怯于獐沟遍是水域,尽是芦滩,如同陷入迷魂阵,令他们晕头转向,不敢恋战,于是就放火烧掉老街楼宇,开着汽艇仓皇逃离,从此不敢来袭。楼宇被烧,在老街人心里埋下隐痛,留下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后来在1969年某夏日午时,篆河突然大退潮,河滩裸露,老街人纷纷奔向裸露河滩,捡拾潜藏在水草丛底下的搁鱼浅蚌。家住河南二渡口单姓人家女儿,在丁字河口河滩上捡拾到一枚手雷,她不知是何物,带回家用锤子敲打,结果手雷发生爆炸,该女孩当场被炸死,这枚手雷就是当年日军扫荡獐沟时遗留下的。在篆河那次特大落潮时,还有人在丁字河口河滩上捡到枪枝、子弹壳和手榴弹,他们当即送交公社人武部封存。这些实物,都是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见证。
  老街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当数獐沟区署。区署位于东街中间位置,座西朝东,面街而建,是一座四合院,为两层建筑,青砖墙,古瓦顶,古色古香。在那时,我县北部地区设八滩区,南部地区设獐沟区,八滩区的领导人为韩培信,獐沟区的领导人为顾志忠。这两个区是我县最早设立的党的基层机构,韩顾二人同期参加革命,他们组织发动当地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当时艰险复杂形势下,他俩志同道合,出生入死,不顾个人安危,一往无前,肝胆相照,感情笃深,彼此间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曾在獐沟区署工作过的浙江省委组织部沈副部长,离休后有了闲暇,心里一直惦念自己工作过的獐沟区署。2000年5月他专程从杭州赶到獐沟,重回自己60年前工作过的地方。睹物思昔,他感慨万千,在自己工作的办公室里踱步徘徊,拍照留影,带回杭州,作永久纪念。獐沟的血脉里流淌着红色基因。篆河东边的篆河小学,1927年12月就建立我县第一个党支部,一批革命先行者,他们加入党组织,从这里走出去,向全县传播革命火种,獐沟无疑是我县革命的发祥地。建国后区署旧址被保护利用,成为公社税务所和文化站的办公地。四合院作露天电影院之用,公社放映队晚间在院内放电影。每逢放映日,顽皮的小孩子们,不等天黑,他们就钻进区署二楼室内躲藏,等到放映人员清场完毕后,他们才大摇大摆地走出来,工作人员拿他们无奈,只得付之一笑。
  老街人口稠密,居住集中,百业俱兴,街市繁华,店铺满是,生意兴隆,客流不断,早时就成为周边区域的商贸中心。昌大商店是老街的品牌老店,该店历史悠久,建于老街成市早期,取名昌大,寓意昌盛大业。其店经营有道,货源充足,货类齐全,质优价廉,服务热情,享誉当地,是购物天堂。鱼市和草柳柴市,最具水乡特色,整天人来人往,交易不断,是名副其实的地特产市场。同时,老街还涌现 一批名气很响的从业户。其中有:缪家的茶炉,项家的糕点,王家的麻团,沈家的面馆,茆家的理发,陈家的铁铺,戴家的照相,孙家的木艺,翟家的铜技,刘家的修钟表,祁家的弹被胎,方家的豆腐,王家的修笔,李家的药店;刘家的染坊,张家的裁缝店;刘家的油坊……真是数不胜数,不一而足。这些从业户,他们早年从外地迁徙老街定居,凭借手艺立足,依靠勤劳打拼,挑起养家重担,热诚服务当地人。老街户户有手艺,人人有技活,编织在当时就已成为多数家庭的主打副业,形成传统,成为老街的一道靓丽风景。老街人心灵手巧,吃苦耐劳,他们把地产的芦苇、杞柳、蒲叶编织成各类生产生活用品,销往外地,以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老街人生活怡然自得,称心如意。
    老街充满生机,活力迸发。清晨,天刚亮,渡口就喧腾起来,码头上人声鼎沸,人流如潮,摆渡人忙活不停,赶渡人穿梭不绝,人们身披晨曦,脚踏早色,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赴老街,赶早集,做买卖,多有村上人把自家生产的农副产业运到集市去卖,顺便捎回家庭所需用品。老街上起得最早的当数茶炉女主人缪奶,她家开设的茶炉年代久远,长年为老街人提供开水服务。天还没亮,缪奶就起身操忙,开炉点火烧水,水烧开,天刚亮。炉灶颇具特色,灶台为砖结构,台面上留有灶孔和两个燃料孔,还设有烟道,烟道为铁皮做成,由灶台面往上竖起,经屋顶通向屋外。铁锅顿在灶孔上,锅上配套木质水甑子,其存水量大,一次可烧开水100余瓶,能满足老街人早上用水之需。烧水所用燃料是老街米厂碾米脱下的稻壳,稻壳易燃耐烧,价格低廉,很适合茶炉烧用,每瓶水收费一分钱。茶炉给老街人生活带来方便,住户无需自家烧水,早晨起身后,他们首件事就是到缪家茶炉冲水,这已成为老街人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是茶炉最忙碌时候,但见缪奶喜气洋洋,忙碌欢欢,看得出她对生活充满热爱。她身材瘦矮,操作轻巧,动作麻利,身上似乎有一股用不完的力,使不完的劲;王家麻团在老街堪称一绝,她家麻团味道特别,外脆内软,又香又粘,每天早上麻团一出锅,就被一抢而空,王奶的“滚热大麻团,吃过上轮船”的叫卖声,成为老街人最经典的经营广告词。项家的米糕很有名,他家选购集市上好粳米做原料,放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用石磨细磨慢碾,磨出的米粉细腻品优,蒸出来的米糕,口感酥软,易于消化,是喂哺婴幼儿的上好食材。在那时,周围地区的缺奶产妇都到他家购买米糕喂哺婴儿。他家的米糕供不应求,老街人早上买上两块刚出锅的米糕,作为早餐,紧成糕团,吃在嘴里,软中带硬,口感极好,很是享用。唐家大糕闻名獐沟地区,其口感不亚于阜宁大糕,它是獐沟人春节必备年货。沈家小吃店更是闻名遐迩,他家做的猪头肉和阳春面,工艺独特,制作精细,深受獐沟人青睐。猪头肉肥瘦相间,油而不腻,咸淡适宜,软硬适度,香味诱人。阳春面则别具风味,清爽可口。沈家饭馆名声在外,每到中晚,顾客盈门,接踵而至,前客让后客,其中有不少外地人专程来獐沟品尝他家猪头肉和阳春面,以享口福。刘家油坊榨出的豆油和菜油,色浓味香,清透质优,总是供不应求。方家豆腐坊在老街名声很大,他家豆腐用纯卤点制,嫩活爽口,口感甚好,下锅煮后迅即膨胀起泡,是家庭食用佳品。他家饲养一头毛驴,用于推磨磨豆,以节省人力。豆腐渣是养猪饲料,免费供给养猪户。陈家铁铺生产的镰刀、锄头、铁锹、铁钗、铁锨、钉耙、铁扒、斧头、鱼钗、菜刀、火钗、火剪等生产生活用具,品种甚多,质量上乘,远近出名,能满足当地人生产生活之需,产品一产出就销售一空,从不滞货。茆家理发堪称传奇。茆师傅技艺精湛,服务热情,视顾客发型下剪,总让顾客满意。他练就一套修脸功夫、采耳技艺、磨睑绝招。修脸轻重有度,很有分寸,干净利索,功力至深;采耳动作轻柔,不伤耳体,令客人很是舒适;磨睑时,他轻轻翻开客人眼睑,用修刀臂在眼睑上微微磨刮,客人泪腺瞬间被打开,泪液顿时涌出,舒适感随之袭来。他的理发技艺誉满獐沟地区,有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请他理发,以体验其高超技艺。上述仅为老街业态的简记,还有更多的从业者,他们肯钻研,能吃苦,谙技艺,对业技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尽显神通。
  獐沟老街历尽沧桑,沐浴风雨。一路走来,勤劳智慧的老街人,在篆河之畔这块古老土地上,繁衍生息,艰苦创业,谋求发展。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安享生活。老街具有光荣的传统,它的血脉里流淌着红色基因;老街具有诱人的水乡气息,它的韵味风采令人陶醉:老街具有久远的传说,它的美好传奇令人向往;老街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它的乡俗风貌令人迷恋。老街人的创业精神,敬业情怀,赢得社会广泛称赞。改革开放后,老街业态逐步向新镇区转移,现时留住老街的多为老辈创业者,他们青春献于老街,晚年安于老街。令老辈们得以慰藉的是,晚辈们不负其托,从他们手中接力继续,发扬他们的创业精神,弘扬他们的敬业情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这些后生,有的在新镇区开拓,有的到外埠闯荡,他们都可塑可期。老街是獐沟人心中的丰碑,心灵的依皈,它激励獐沟人在创业的道路上永不停息,奋发前行。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