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西街头的茶炉
 
作者:范后安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8579 发布时间:[2023-4-26]
  聚一起,论南道北;
  歇片刻,各奔东西。
  毋用多说,说的正是茶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东坎街,没有自来水,街上人家也才刚有了电灯,烧水做饭全靠煤炉,急着用开水只有去茶炉用茶瓶买热水。
  西街头的钱记茶炉距新西饭店北向五十米,它南有饭店、旱烟店、南货店、染坊,西有饼店、肉铺、铁匠店、酱油店、供销社西街粮站,北有中医室、馓子店、小猪行、柴行,它身处西街头最繁华地段三岔路口第一家,是众商铺的引领者、排头兵,用现代语言可称谓是西街头地标性建筑。它独有的地利造就了它是朝东朝南转角商铺,又因为是转角商铺,房屋除西后沿和北山头是青砖砌建的,其余都是木头站柱围合支撑而成,室内空间无隔挡,一览无余倒也显得宽敞明亮,其外茶炉比周围房屋略显高一点,比较引人注目。我的家和茶炉仅一铺之隔。
  钱记茶炉是小镇产物,它的规模和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虽无法比拟,但茶馆功能是大同小异。茶炉内靠南这边原摆有两张四腿大方桌和长凳,专供老顾客喝早茶。方桌上配有白颜色大茶壶、茶碗,还有茶叶末子,也有条件好的茶客自带茶壶茶叶,泡个碧螺春什么的,我父亲就有早上一杯开水茶的习惯。只见那紫泥茶壶里茶叶经滚水不断注入,在壶中不停打转打圈泛上泛下,几番沉浮,几番挣扎,不一会儿它就服帖地沉到壶底,随之而来的是阵阵茶香,沁人心脾。老茶客总是这样先泡半壶水,待片刻吸吮几口过后,才又添满开水,坐下来慢慢品细细尝。再或有人早上如还没吃早饭,那干脆到隔壁饼店买一份烧饼油条,或泡个大蒸糕什么的顺带把早饭也解决了。
  在这吃茶的老顾客大多是当街挣活钱的(自由工作者),猪行中介董大爹、柴行中介潘二爷、南货店的徐老板。他们只要当天不逢集,早上有的是时间,吃早茶是他们的习惯,在这里一起小聚谈谈每天小镇新闻,说道说道市面行情,货物估价,当然也时不时地会穿插一些荤素小故事,优哉游哉只喝到气定神闲、红光满面,方才精神抖擞的各自离去。也有人就没啥事的,如那德高望重的张老师,虽年逾七旬眼睛也不太好使,但依然穿戴整洁讲究,与人讲话谦恭斯文,因退休在家无事,他一上午就在这吃茶评茶扯闲。坐在茶馆里只要不出门,茶资就是2分钱。若遇到逢集,茶炉前的三岔路口因道路狭窄,四乡八套上街赶集的人多,比肩接踵难进难出。到了午饭时刻,有的人是挤不出去找饭店的,有的人就是节约想省钱的,干脆就迈进茶馆,一样只要交上2分钱,就能坐在茶馆里拿个碗泡上自己带来的炒面、馓子、馒头,吃饱喝足然后休息片刻。
  茶炉的下午是比较清闲时候,有人在这儿下象棋、打扑克接龙、打毛线。碰上放假,我们这些小孩会在这儿围着庞瞎爹听他讲故事,他最擅长讲聊斋鬼狐传,不是狐变仙,就是鬼拖舌头三尺长。我们听了虽害怕却总还要刨根问底。为听故事,我还拿过父亲的香烟去招待庞瞎爹呢。
  茶炉的最北边是烧水卖水的地方,时价每茶瓶水2分钱。有人家需要开水煮饭,有人家需要开水洗刷锅碗……每天打开水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茶炉一米长宽的灶台砌在北山墙中间,大锅上有木板箍成的一圈30公分高挡板,再上面是木锅盖,烧水大甑锅的朝外向连接的是一长木桶,平时供买水的顾客摆茶瓶等物件所用。灶台的后面是用来堆煤炭和烧火的,本来就不太宽畅还硬被挤出一个宽约70公分放简易床的地方。茶馆的东门口中间地方放有一口大水缸,专供烧水用,这水缸距甑子锅是一转身两步远,也算是设计好的添水省力省时最大化。
  一锅水约烧20分钟,待锅水不响,屋里蒸气缭绕,钱大奶在灶膛口拨一下炭火准备灌茶,这时等开水的人不再淡定,都希望自己能灌到热水。但是先来先灌,如这一锅水没灌到,那得等下一锅,靠家近的可回去在家等一会儿再来,离远的则在此扯闲等着,什么供销社刚到一批卡其布,粮站明天开卖七五面,王二爹家孙子发了财,等等,这里也就成了小镇的“新闻中心”。
  茶馆主人钱大爹个头不高,面色白净清瘦,原本是吃斋念佛之人,与人无争善良。钱大奶是家庭的顶梁柱,个头高挑且粗壮,长期被炭火熏烤成古铜色皮肤的长脸上眼窝深陷,脑门后一大发髻不像其她妇女是盘上去的,她是倒招上去的,可能是生意繁忙,没时间收拾自己简单而为吧。这也难怪,茶馆的主要劳力就是靠的钱大奶,五更起半夜睡,除在灶膛烧火外,要用木桶拎水、添水,乃至开水烧好后,还要忙着给顾客们倒茶,给买开水的人灌茶瓶、灌烫婆,每天周而复始,就是一个壮劳力,这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五十多岁的钱大奶也许是日久练就了功夫,倒也应付从容。生活虽辛苦,茶炉却一直是她们家的生计和希望。
  茶炉是当年小镇上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是那个年代的产物。
  今日的西街头房屋早已拆除重建了,老百姓已搬上新楼房过上好日子,家家有煤气和自来水,户户实现了电器化,茶炉早已湮没在时代的长河里,成为逝去已久的记忆……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