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月亮湾的宋公堤
|
作者:钟法权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506 发布时间:[2023-11-21] |
一 黄色的浪潮一浪推着一浪朝着月亮湾涌来,晶亮的浪花在浪潮上闪耀,辽阔的月亮湾海面上,盛开出千万朵黄色的花朵。 浪潮声由远而近,山呼海啸的浪潮声就像是千军万马踩踏大地。 “轰隆隆”一个个巨浪以势不可挡之势朝着坚固的宋公堤奔来,最终在防浪桩面前放缓了速度,在牢不可破的混凝土构筑的大堤面前偃旗息鼓。月亮湾的宋公堤自筑成之日那天起,便以坚不可摧力拔山兮的气魄,挡住了黄海这匹脱缰之马。 如今的宋公堤,在滨海县人民的治理下,一改过去寒酸、土气的模样。高大厚实的海堤,是坚固的混凝土加了护身,堤顶用混凝土浇筑成为平坦的路面,宽可并排开3辆大卡车,长如巨龙的宋公堤沿海岸线延伸,成为滨海的风景线。海堤外哪怕浊浪滔天,月亮湾内依然安然无恙,稳产高产的产粮区是稻花飘香,现代化的工业区一片繁忙,风景迷人的生态区游人如织,一副人民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 站在黑色大理石“宋公堤”石碑右侧前的义务讲解员徐振理,一边用右手指着滔天海浪,一边给游人讲解“宋公堤”的前世今生,他满怀深情地说:“黄海又涨潮了,要是放在过去,月亮湾内肯定是一片汪洋,弄不好会尸首遍野,活下来的只能乞讨他乡。” 公元1939年7月16日, 一场铺天盖地的大海啸在滨海县沿海一带爆发。 作为那场大海啸的亲历者,杨芷江怀着沉痛心情,给刚刚成立不久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回忆了那场大海啸的悲惨情景。杨芷江说:“那场大海啸,让人触目惊心,至今心有余悸,惨不忍睹。” 1939年7月16日清晨,狂风大作,乌云翻滚,黄海海面飓风怒吼,浊浪滔天,暴雨倾盆而下,一时之间天地不分。 黄海的浪潮以一丈多高的气势, 一浪接着一浪奔向海岸,肆无忌惮地冲向田野村庄。浪潮所过之地,一座座房子瞬间消失,浪潮卷着椽子、家什、稻草、家禽在汪洋中起伏。 浪潮不停地向内地扩展,一户人家的男人身后背着儿子,一只手抓着妻子,惊恐地站在屋顶上,突然房子被浪潮撞倒,屋顶被浪潮掀翻,男人眼疾手快地抓住了一根竹子桁条,竹子成了男人和女人的救命稻草。 在汪洋的水面上,活着的人在水面上挣扎,死了的人任由水波逐流。 昏暗的天空与浊浪相连,风暴与雷电交织。水面上的叫喊声没有了,抱着竹竿的一家三口在水中已经泡了一夜,他们希望有一块立足的陆地,晨曦之中,男人看到了一堆稻草露在水外,夫妻俩激动地游到稻草边,男人先是把儿子推上稻草,正当他准备往稻草上攀爬的时候,儿子却发出尖叫:“蛇,啊!蛇,救命呐!有蛇!”男人往稻草堆上一看,儿子身上爬着好几条蛇,还有老鼠、蚂蚁。它们也是躲避洪水爬到了稻草堆上,不想人类又来争夺它们赖以活命的生存之地,自然是不肯轻饶,朝小男孩发起了疯狂的攻击。男人先是大叫一声,急中生智地一把将儿子从草堆上拽到水中。蛇从水中蹿出水面缠在了男人的身上,男人为了摆脱蛇的攻击,吓得在水里扑腾。不一会儿,男人和他的儿子都消失在了滔滔的洪水之中。 女人抱着救命的竹竿在哭泣,她的喊声与哭声是那样的微弱,被狂暴的风声和嘶鸣的雷声所淹没。 一场海啸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沿海数百里纵深尽成泽国,潮水退后惨不忍睹。沿海的三洪、六合、大淤尖、尖头洋等村镇伏尸成堆,仅阜宁沿海就有一万多人丧生。杨芷江带着收尸队收尸填埋了好几天,身为国民党江苏省省长的韩德勤却无动于衷。 面对海啸给民众造成的深重苦难,庞友兰、田厚斋、杨芷江等乡绅联名上书韩德勤,并找韩德勤当面游说,呼吁修坝筑堤,以绝海啸之患。韩德勤面对陈情书和百姓之苦, 最后答应出资20万大洋修筑海堤。一个利民的工程,只因官府腐败,修堤资金被层层拔毛,真正用到修筑堤坝的资金不过10万。因为资金不够,挡海的堤坝筑得又矮又小,一场大潮把韩德勤拨款修的海堤冲得不见踪影。 宋乃德在听了杨芷江关于海啸和国民党修筑海堤的情况介绍后,铿锵有力地表态说:“这些正表明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宗旨不同,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共产党的官是一心为民,而不是像国民党那样盘剥百姓。” 1940年10月,黄克诚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领第五纵队第三四四旅及教导营共两万余人南下苏北地区,在盐城一带开创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黄克诚率部攻下阜宁后, 决定组建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左挑右选还是挑中了宋乃德。宋乃德是山西人,1905年9月7日出生于太原,太原一中毕业,1926年3月经王海峰等人介绍入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在担任阜宁县县长之前,为第三四四旅供给部长。他在担任阜宁县县长之前,先后担任潞城县和晋城县县长一职,有着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根据上级的指示,当时阜宁县委的主要任务是:一、积极宣传发动、组织民众投身抗日运动;二、打恶除霸,稳定民心;三、深入调查了解,为阜宁人民办一件大事。宋乃德经过前期深入走访,决定为阜宁人民办一件最关心、最紧迫、最需要的大事,那就是为阜宁人修筑海堤,防潮防卤。 当时民主政府刚刚成立,政权基础尚不稳固,修筑海堤,在当时绝不是一笔小钱,那么新成立的人民政府钱从何来,难道他宋乃德有撒豆成兵的本事? 宋乃德修筑海堤显然不是空想,而是建立在充分的调查基础之上,不仅得到了广大民众和乡绅们的广泛支持,还得到了地委和黄克诚等领导的充分肯定。 宋乃德对于如何修堤、怎样修堤,都做了精心思考和方案,对于修堤经费、人力、消耗粮食都做了精密计算和准备。对于经费筹措,采取政府筹措、乡绅募捐、发行公债的办法,并利用《淮海日报》发动宣传,号召民众募债赶筑海堤。 二 5月正是黄海最平静的季节,海风徐徐,白云高悬,气温适中,是户外施工修堤筑坝的好时机。 在曲曲拐拐57里长的海岸线上,几万修堤大军沿预先测量好的海堤线摆开。他们先从北段打起了攻坚战,一时工地上人山人海,手推独轮车在堤上堤下飞奔,挑土的民工在大步快走,打夯的号子悠扬响彻。 人多了,吃喝拉撒睡一样都不能马虎。就拿住宿来说,宋乃德采取半军事化管理,一个工棚一个排,三个工棚一个连,十个连一个营。在长长的海岸线内侧,依村靠屯地建着1680个工棚,晨曦时刻,工棚上空炊烟袅袅,连成一条白色的飞龙在奔腾欢快的海岸线上升起。 整齐划一的工棚,不仅实现了半军事化管理,还保证了时间和效率,做到了管理有序,确保了民工安全。 宋乃德骑着一匹快马,在工棚上写有“1680”的工棚前停了下来,马还未停稳,他就翻身从马上跳了下来。一个叫羊东海的排长,向走到工棚前的宋乃德报告说:“报告总指挥!四团九营四十八连一排长羊东海请你指示!” 宋乃德回过军礼后,对着正在准备上工地干活的工友们说:“工友们,你们好啊!” 民工们停下手中的活,齐声回道:“县长好!县长一大早就来到工地,县长辛苦了。” 宋乃德与羊东海一同走上了刚刚夯实的地基。羊东海让宋乃德拿着铁锹平平土就可以了。可宋乃德坚持要推车,硬是从一个身材瘦小的民兵手中抢过一辆独轮推土车,加入到了推土的大军。中间休息时,他来到了两村的接合部,只见另一个村的工地明显进度慢,矮了一大截,于是问羊东海:“前面那段是哪家的工地,怎么没有你们修得高?” 羊东海说:“南洋村的,他们应该是10个人,却只来了6个人,哪赶得上我们的进度。” 宋乃德一听就着了急,马上说:“这怎么行,你去,把南洋村的人找来。” 不一会儿南洋村的队长来到了宋乃德跟前。一问情况,原来是南洋村还有4户人家没有派人前来修堤,说好第二天上工地的,可不知道什么原因,几天了也不来。 宋乃德和颜悦色地说:“你看,你们村比人家差了20厘米,马上就要打夯了,和人家不一样高就不好办。” 南洋村的队长马上表示,一边尽快把人找齐,一边利用晚上的时间加班,保证夯土时与邻村的工段一样高。 第二天上午,整个工地就传来了好消息,所有工地上的民工数额是一个不差,全部上了工地。尤其让人振奋的是,陈振东指导员在羊寨抓到了四处散布谣言的顾二矮子。顾二矮子受反动势力的指使,先后到羊寨、六套、永兴、獐沟等地散布不利于修筑大堤的谣言,致使小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不愿意参加修筑大坝。在处理顾二矮子的方式 上,有人认为要从严处理,狠狠地揍他一顿。有人认为,要罚他上工地干活,干最重最苦的活。 宋乃德说:“凡是共产党带头、老百姓拥护的事,敌人就反对。顾二矮子只是受敌人指使,对这样的人,我们要教育他,把他改造过来,让他上工地干活,成为我们的人。” 有一天,洪学智带着一干人来到了工地。站在长长的工地上,他让宋乃德一定要把土夯实了,每加高一米的土就要夯一次。如此,根据设计规划海堤高7.8米,一共要夯8次。最先开工的北段就有28.5公里,民工17000名左右,按每个民工每天挖土按6立方米计算需要十五六天。 洪学智当天离开工地时,一位领导特别提示宋乃德,在抓好工地生产的同时,还要预防想象不到的意外事情发生,因为国民党的汉奸、特务很猖獗,他们对我们修筑海堤很是不满,害怕老百姓跟我们跑,所以他们在各地搞反宣传,还伺机搞破坏,大家要千万小心,在抓好工程的同时,还要抓好安全。 太阳落下了,余晖染红了整个海面,工地上劳动的身影倒映在晶黄色的海面上。打夯的劳动号子响彻云霄,在海浪的伴奏下,像一首激昂的战歌,随风飘向远方。 三 一天上午,海堤工地一片繁忙,比赛加油干的号子声此起彼伏。突然空中传来刺耳的轰鸣声。一架银灰色飞机贴着海面朝海堤工地飞了过来。人群中突然传来“快跑啊!敌人的飞机来轰炸了”。民工们一时四散奔逃。宋乃德高声叫喊:“不要跑,快卧倒。敌人的飞机沿着海堤,扔下了两颗炸弹后,向西飞去。” 两颗炸弹各炸了一个大坑。一个有经验的连长说,他看到了飞机上的标志,是国民党军机,一定是韩德勤派来吓唬修堤民工的。 又一日,一个要饭乞丐来到了一个工棚前。这个要饭的,虽然衣服穿得又破又脏,但他却不像真正要饭的那样黄皮寡瘦,长长的刀把脸,两眼暗藏凶光。一个排长往他要饭的碗里铲了一坨饭,让他赶快走,要是想吃饱肚子,就到工地上去干活。 要饭的一边吃一边走,又到了下一个工地。 这一次要饭的真上了工地,逢人便问总指挥在哪儿,一边问一边找。终于在一个工地,打听到了宋乃德,可人太多,他并不敢确认哪一个人是宋乃德,于是冲着干活的人就大声喊:“总指挥,总指挥。” 宋乃德往前一站,发现喊他的人手里有枪,本能而又机智地往旁边一闪。随着啪的一声枪响,特务没有打中。站在一旁的郑敏之伸手一枪,特务脑门被打开了花,倒地而亡。 特务虽然被当场打死,但工地上却出现了惊慌。宋乃德赶紧对工友们解释说:“工友们,不要慌,敌人看我们修筑海堤,是丧心病狂急了眼,想方设法搞破坏、搞刺杀,目的就是想阻止我们修海堤。” 工地上顿时喊出“坚决修好海堤,保卫海堤”的口号。 在海堤的东段,龙王庙正好挡住了修海堤的路线。如果不拆,海堤就会因龙王庙露出缺口而前功尽弃。经过协商,决定拆除龙王庙。可是到了拆除龙王庙时,拆龙王庙的民工却不敢动手。因为住海边的人都信奉龙王庙,认为龙王庙可保平安。一个老奶奶扛着一个木耙子,高声说:“共产党人胆子太大了,龙王庙也敢拆。” 一个民工跟着说:“龙王庙修得多好啊, 拆了太可惜。” 宋乃德走进人群, 一个民工对他说:“县长,第一锤还是您来,您就开个头吧。” 宋乃德没有半刻的犹豫,他接过锤子,对着庙门一旁的墙面上猛砸了几下,一块接着一块砖掉了下来。县长开了锤,民工们才开始动手。 就在民工们开干拆庙的时候,西边浩浩荡荡出现一队人,一位老大爷跑在最前头,高高举起铁叉吼着说:“停下来,谁敢拆龙王庙我就把他叉死在这里。” 跟在老大爷身后的人群也齐声高喊:“不能拆,不能拆。”宋乃德一看老大爷动了真,跟在身后的群众更是齐心高呼,而同意拆庙的陈乡长又没有来到龙王庙现场,于是对众人说:“那好,我们今天不拆了,你们都回去吧!” 宋乃德回到指挥部后当即召开会议,陈振东、管伯宁、陈宜芳、江擎宇围着宋乃德坐了下来,最后商议结果是,分头进村做工作,一定连夜做通了,不然半个月的工期因拆庙收受阻而不能如期完工,一到6月雨季来临,海堤建设将遇到更大的麻烦。 他们刚刚散会,刚刚准备分头入村做工作,就有人来报,说乡长带人拆庙发生了打斗事件,一个民工受了伤。宋乃德急忙翻身上马,扬马策鞭朝龙王庙奔去。 一个老大爷哭着说:“你们为什么非要拆庙,几十年了,我们烧香磕头为的是保平安,你们拆了庙,不是要了我们的命吗?” 宋乃德解释说:“龙王庙哪里能保平安,1939年7月16日那场大海啸淹死了一万多人,难道你们就忘记了么?” 一个老奶奶说:“为砌这个龙王庙,我家出了两块洋钱。老龙王好不容易被请来了,你们说拆就拆,把刀架在脖子上,我也不同意。” 宋乃德往庙门前一站,高声说:“乡亲们!我们共产党修海堤是为了保一方平安,龙王庙保佑你们了吗?我们不能靠龙王庙, 要靠自己,我们现在有两万多人,日夜在抢赶工期、修筑大堤,龙王庙不拆就得绕个弯,得多花很多钱,多花钱耽误工期不说,关键是发生海啸龙王庙也保不了。” 此时,一位老大爷站了出来说:“不要多说啦,我们回家吧!共产党拆庙是为了修堤,不是为了他们自己。” 宋乃德一见事情有了转机,马上说:“乡亲们,你们回去好好想一想,看是海堤能保护你们平安无事,还是龙王庙能保你们平安,想好了来告诉我们。” 皓月当空,群星明亮。大家坐在一起, 讨论如何尽快拆除龙王庙。有人建议说,趁着好月色,来个夜袭,连夜把庙拆了在庙基上起堤坝。有人说,再等一天,老百姓如果还想不通,就来硬的。 半轮月牙挂在村头的树梢上,大家商量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一个万全之策。突然一个战士跑了过来,高喊着:“拆了拆了,老百姓自己动手把龙王庙拆了。” 宋乃德急切地问:“是哪里人?该不是我们的人吧!” 战士说:“好像是昨天下午那帮老百姓。” 宋乃德高兴地说:“太好了,他们终于想通了。” 四 顺海岸线而建的大堤,像一条卧龙静卧在黄海之滨。 海堤按计划进入收尾阶段。长27公里、 底宽18米、顶宽2.5米的北段海堤于1941年6月5日胜利竣工。从开工到竣工,仅用了15天时间,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组织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在人民群众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的时候,敌人却坐不住了,他们千方百计使出破坏手段,以阻止共产党领导下的海堤工程全部完工。 6月19日,筑堤大军乘胜出击,开始修筑南堤工程。就在南堤开工的第4天,敌人指使恶霸地主顾豹岑暗中杀害了南堤工程监工员、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粮食局科长陈景石,酿成了轰动工地的“尖头洋”事件。事发后,修堤总指挥宋乃德难抑悲愤之情,亲自审定了《为尖头洋事件告工友书》,揭露敌人的险恶用心和凶残本质,鼓励全体人员团结一心并肩战斗,发出“不修好海堤决不收兵”的誓言。 顾豹岑暗中杀人的事件发生后,不但未能动摇我军民修堤筑坝的决心,反而激励了广大民工的士气。修筑大堤的军民不顾天气炎热,不顾卤潮泛滥,不顾时疫流行,日夜轮流奋战在南段的修堤工地上。 敌人见一招不灵,再使第二招,暗中抓人,恐吓修堤民工,以阻扰南堤的按时竣工,一待海啸来临,最后让共产党修堤为民的目标功亏一篑化为泡影。 敌人越是使坏,越是激发我军民斗志。就在修堤大军将河口合龙堵口时突遇急湍回潮。当时,几百辆小车推来的土包刚倒入水中,就被狂潮卷走。危急时刻,宋乃德第一个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此时前来支援的新四军第3师第8旅第23团官兵也一同跳入水中。官兵们两臂相连、形成人墙,挡住汹涌的潮水,堤上的民工抢抓时机,快速投填土包和石块。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河口如期合龙。严峻的考验还在后头,两天之后又连续下起暴雨。有人主张暂时停工,等待时机再续修堤。躺在病床上的宋乃德,深知宣布停工简单, 一遇海啸将造成前功尽弃的后果,那样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刚刚建立不久的抗日民主政府的良好信誉,同时中了敌人之计。宋乃德不顾身体虚弱,冒雨亲临大堤一线,为修堤民工鼓劲打气。 40天的紧张战斗,1941年7月31日,南段海堤如期竣工。一条被苏北人民称之为捍海御卤的大堤巍然挺立,南起扁担港,北至头罾,全长45公里的大堤全部告竣。黄海之滨,挺起一道挡水的卧龙。 欢庆锣鼓的余音刚刚落下,一场让人意想不到的大海啸突然来袭,老天似乎在有意检验这道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修筑的民心工程。突发的海啸,远比1939年的大海啸还高出20厘米,时间也长了20多分钟。厚实坚固的新堤在屡遭冲击的情况下,岿然屹立,咆哮的海潮弯下了身段,遇强而退,最终偃旗息鼓。 宋乃德在海堤修筑成功后,没有忘记先前的承诺,不仅按时兑付了公债,而且继续推进人民关心的民生工程。沿海人民奔走相告,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石更加牢固。为铭记这一浩大功绩,阜宁人民效仿北宋名相范仲淹组织民众修筑“范公堤”的佳话,以县长宋乃德之名,将大堤命名为“宋公堤”。杨芷江这个文化乡绅,特此题诗:“范公已往宋公继,拜罢先贤拜后贤。” 宋乃德的儿子,如今77岁的宋齐生,虽然居住在北京,可每隔几年他都要到滨海走走,有时是一年几次,2023年3月应滨海县政府之邀再一次来到滨海县,为的是新四军一心为民抗击日寇的事迹整理和宣扬。谈起“宋公堤”他是如数家珍,展望滨海发展他是激情满怀充满希望,站在“宋公堤”纪念碑旁,抚今追昔讲起父亲当年带领阜宁军民修筑海堤他是滔滔不绝。他说盐城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苏北建立的第一块受人民拥护的奠基石。当年父亲宋乃德带领阜宁人民修好海堤之后,在接下来的抗日岁月里,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一边组织军民抗击日寇、打击伪军,一边继续兴修水利造福民众,在不长的时间里对淮河进行了疏浚加高堤坝,新开掘或疏浚8条河流引淡洗盐,使盐碱地得到了改造,沿河两岸受益土地面积达1.5万余亩。 如今风景如画的月亮湾,就是得益于“宋公堤”的建成而形成天然的深水港。月亮湾不仅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休闲之地,还是滨海县新的经济增长区域。滨海港10万吨级航道成功开港试航,中国海油滨海LNG项目正式投产,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更大助力,滨海县工业园绿岛智能制造服务中心已成规模,国家电投煤码头、疏港航道等项目一个个相继竣工。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革命先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理念始终是滨海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 一代代滨海共产党人艰苦努力、接续奋斗,使滨海县昔日的盐碱地、贫困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新月异的变化,月亮湾是女大十八变,彻底换了人间。 “从南到北一条龙,挡住咸潮侵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这首打动人心的歌谣,至今在滨海沿海地区传唱着。在月亮湾旅游度假区余音绕梁的歌声中,宋齐生这个宋乃德的后人、新四军的传人,以“宋公碑”上镌刻的文字记录为背景,声情并茂地向游人们讲述着当年新四军在此修筑“宋公堤”的事迹。 初心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被不断地发扬光大,初心在这片新的发展热土成为不变的永恒。 (作者系空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政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柳青文学奖,第十一、十二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一等奖等,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解放军文艺奖等。)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