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大地上,名为“月亮湾”的景致不知凡几,各有千秋。然而,萦绕我心最深、令我情有独钟的,还是家乡江苏省滨海县的月亮湾。
天朗气清,白云舒卷。怀揣着浓浓的乡愁,我慕名重访月亮湾。缓步踏上石阶,一级,又一级……整整26级,恰如我阔别故土的26个春秋。每一步落下,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思念。
伫立月亮湾广场,海风轻拂发梢,咸润清凉的气息瞬间沁入心脾。广场中央,一方巨石巍然屹立,“月亮湾”三个朱红大字遒劲有力,饱含深情,宛如一枚巨大的印章,钤盖着家乡的沧桑岁月,也无声地召唤着四海游子常回家看看。同伴提议合影留念,我欣然应允。在月亮湾前定格此景,纵使容颜已改,亦是风流。
走近海边,凭栏远眺。海湾里碧波推涌,几道石坝如巨龙横卧其间。近岸处,后浪追逐前浪,漫过沙滩,温柔地亲吻着海岸线。孩童们嬉笑着,追逐着退去的细浪,笑声清脆。岸边,渔民们摆开塑料桶盆,兜售着刚从海中捞起的鲜货。活蹦乱跳的鱼虾蟹,偶尔喷水的蚬贝蛤……此情此景,瞬间将我拉回童年,仿佛又见自己跟在父亲身后赶海的生动画面。
沿着海岸徐行,不远处一座现代泄洪闸静静矗立。这闸口虽是新筑,其下却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尘埃。或许你曾听闻响水县黄圩镇云梯村的“云梯关”——那“东南沿海第一关”的赫赫声名?然而,你是否知道,就在我脚下这片黄河故道入海口,曾有过一个繁华更胜云梯关的港口——丝网浜。
大自然的伟力,恰似《西游记》中仙人的法术,能令一方水土骤然兴起,也能使其悄然隐没。丝网浜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繁盛,如一块“通灵宝玉”在人间闪耀过后,终是悄然沉入了茫茫大海。我凝望着入海口,仿佛穿透时光,望见了当年樯帆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盛景。
遐思未竟,一块介绍牌映入眼帘。其上文字揭示:眼前这黄河故道入海口,竟是当年运送赴延安干部队的秘密启航地!1943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华中局从新四军三师精心挑选一批优秀干部赴延安深造,准备迎接全国大反攻。3月16日,由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率领的51人干部队,正是由此登船启程。次日,船行至赣榆县九里乡小沙东海域,突遭日军巡逻艇拦截。将士们浴血奋战一整天,毙敌数十人,终因孤悬海上,弹尽援绝,田守尧夫妇、彭雄等16位新四军将士,连同12名船工和地方干部,壮烈殉国。我肃然面朝大海,深深鞠躬,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漫步于长长的海堤之上,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宋公堤”。至今,当地仍传唱着民谣:“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深情颂扬着民主县长宋乃德率众“筑堤挡潮”的功绩。1939年8月,阜宁县遭特大海啸袭击,沿海36镇沦为泽国,逾1.3万人罹难。此前国民党地方政府草草修筑的“韩小堤”,因低矮劣质,形同虚设。1940年秋,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甫一成立,便将修筑捍海大堤列为头等民生工程,重任落在了首任县长宋乃德肩上。1941年2月,县首届参议会一致通过修堤议案,成立以宋乃德为主任的修堤委员会。工程创新采用发行公债方式融资(以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实支51.69万元),承诺3年偿还不增民负。新四军三师紧急调拨军粮30万斤保障民工口粮,黄克诚、张爱萍等军政领导多次亲临工地劳动。
工程分南北两段:北堤27公里,军民同心,15天告竣;南堤18公里施工时,迭遭日机轰炸、土匪袭扰及暴雨侵袭,监工员陈景石等多人在护堤中英勇牺牲。全长45公里(顶宽3米,高3米)的巍巍长堤,终于在1941年7月全线合龙。就在当年8月,它便以坚固身躯,成功抵御了持续暴雨和超警戒水位20厘米的海啸,守护了新垦的万顷良田。1942年,政府如期兑付全部公债本息,百姓感念恩德,自发树立起“宋公纪功碑”。
读着碑文,看着图片,心潮久久难平。宋公堤,不仅是一道抵御风浪的物理屏障,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无声地激励着一代代人砥砺前行!
滨海月亮湾啊,你不单让我饱览了壮阔独特的海天风光,更予我一次深刻灵魂洗礼的革命传统教育。此行,满载而归! (许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