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依恋的小城很小,小得能装进心窝;又很大,大得我一生也走不出她的温柔。
小城名曰“东坎”,是家乡县政府所在地。童年记忆里,阜东路和西街不过五六米宽,鲜见三四层楼房。那时的街道像条蜿蜒的绸带,自行车铃声与小贩的吆喝声交织,木格窗里飘出饭菜香,连石板缝里都藏着岁月的慢调。人到中年,因在乡村教书,我鲜少闲逛小城。退休后漫步街头,仿若误入桃花源——曾经的小城,经岁月打磨,愈发迷人。如今骑着电瓶车穿梭,高楼鳞次栉比,四通八达的街道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早已成了乡魂归处。霓虹初上时,玻璃幕墙折射着星光,竟也多了几分都市的璀璨。
与朋友聚会,总爱选朝阳路上的山芋腔苏北菜店,价廉物美。那日陪外地同学用餐,席间欢声笑语,美食令人赞不绝口。饭后闲逛,正逢小城改造污水工程,新铺的黑亮道路整洁美观。施工围挡上画着小城的老照片与未来规划图,对比之间,满是时光的厚度。
沿着富康路向北,文化艺术中心映入眼帘。广场上银杏苍劲,银杏叶镀着金光。建筑如“弧线花瓣”,寓意文化繁荣。美术馆内,名家书法遒劲有力,尽显书法之乡风采。转角处,几个孩童踮着脚临摹墙上的字画,稚嫩的笔触里,藏着小城文脉的延续。
中心旁的清水湖公园热闹非凡。有人专注下棋,引得众人围观;有人开心掼蛋,议论声此起彼伏;中老年女性跟着音响起舞,悠然自得。湖边垂柳依依,几位老者垂钓,水面浮标轻晃,倒与远处孩童放飞的风筝相映成趣。夕阳把云彩染成橘色时,湖面碎金闪烁,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水波还是岁月在流淌。
小城的西街,承载着旧日时光。八十年代,这里有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和邮电局。每逢周末,我总为买教学书绕道而来。那时店铺林立,人潮拥挤,只能推车慢行。青石板路蜿蜒,烟火与夕阳交织,吆喝声、灯笼影,满是人间烟火气。如今的东坎老街焕然一新。从东街逛到西街,店铺琳琅满目。偶遇一家修钟表、配钥匙的老店,大爷说老街整修后,经营不再占道,街道宽敞整洁。老街古色古香中融入现代元素,两幢二十多米高的木质八角楼尤为醒目,“滨海博物馆”五个大字气势恢宏。博物馆里陈列着老船桨、旧粮票,玻璃展柜映着参观者的惊叹,时光在这里无声流转。
华灯初上,小城流光溢彩。漫步街头,恍若与老友重逢,又似邂逅恋人。阜东路上的东坎招待所,曾是我送学生考试的落脚处。虽条件简陋,却雅静实惠。如今物是人非,望着改名的小楼,怀念之情涌上心头。楼下新开的咖啡馆飘出拿铁香,年轻姑娘抱着笔记本电脑敲字,老槐树的影子在玻璃窗上摇晃,新与旧就这样奇妙地融合。
这座淮河入海门户的小城,从未停下脚步,正向着大海蓬勃生长。清晨菜市场的喧闹、深夜烧烤摊的烟火、图书馆里的翻书声,共同织就她鲜活的肌理。无论我身在何处,心中对她的爱恋,永远萦绕不绝。因为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刻着光阴的故事;每一缕晚风,都藏着故乡的私语。 (顾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