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在五中的难忘岁月
 
作者:茅庆和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1495 发布时间:[2014-1-23]
      五汛中学创建于1956年,迄今已走过58个春秋。
  我是首批到那里工作的教师之一。当时我们一群年轻的小伙子,满怀着激情和理想跨进这座整洁美丽的校园。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二十个春秋,迎来送往,和成千上万的同学朝夕相伴;人世沧桑,也曾和五中一道经历过不同时期的历史巨变。对五中的很多美好印象,一直难以忘怀。
              
  令人陶醉的优美环境

  五汛中学最早著称于县内外的是其独特的优美环境。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盐阜地区各县兴办了多所中学。但称得上校舍整齐、布局合理、配备较全、环境优美的农村中学,全区只有两所:南数伍佑,北为五汛。环绕五汛中学的圩河、宽阔平坦的操场、错落有致的校舍,生活、体育、卫生保健等各项设施齐全。这个颇具规模、令人神往的全新的五中校园,是在原本一片废墟的一位地主家仓库旧址上建成的。几年以后,校容校貌更增添了诱人的色彩:操场四周,杨柳成行;校门两侧,菏莲飘香;办公室前,花团锦簇;图书馆外,草木扶疏;连陌的农田,隔河相望。每当柳枝随风飘曳、群花争奇斗妍、圩边菜花泛黄、田间稻谷飘香之时,更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1965年,县委宣传部、县文教局在这里举办了校园绿化现场会。与会的全县各中学负责人耳闻目睹,人人赞不绝口。五中多姿多彩的绿化现场和“绿化”、“美化”、“香化”、“公园化”的更高目标,对全县教育战线的绿化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时的五中,学生不仅来自五汛、蔡桥,几乎遍及全县各地,还有不少外县、外区慕名而来的。学校辐射面之大,学生来源之广,与校园是有一定关系。五中的优美环境陶冶过一代又一代青年。

  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长期保持艰苦奋斗,是五中的优良传统。
  学校开办之初,承担着3种不同的教学任务,一所中学3个部:即小教轮训、师范速成、初中。学生无论年龄结构、文化水平,还是生活条件,差异都特别大,轮训班、速成班的不少学生,从年龄、生活经验、甚至工作经验方面都超过我们这些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教师;加之人手少、课程多,一个人往往要教几个不同类型班级的课,真是困难重重。大家一边加班加点刻苦钻研,加强集体备课,发挥众人智慧,一边向学生学习,向任教的老同志学习,终于完成了这最初也是相当艰难的一段教学任务。
  多少年如一日,我们很少在深夜11点钟前休息,星期天办公室也常常座无虚席。把备课工作、批改作业带到宿舍,挑灯夜战者,亦不少见。在3年困难时期,工作到深夜,饥肠辘辘,用铁丝钳成小高炉架在煤油灯上,煮点胡萝卜、山芋什么的,权作夜餐。学生更是成月吃不上肉、鱼、蛋,中午通常是各自蒸饭,学校提供菜干汤,蒸少许米饭算是好的,普遍的是蒸点胡萝卜、山芋什么的。个别学生连这样的条件也达不到,当大家吃饭时,他却独自出去溜达,饿着肚皮仍然坚持上课。严冬时节,为数不少的学生,空棉袄、单裤、蒲鞋,床上旧棉被一条,粗草席一张,有的两人合盖一条被子,用稻草铺床是最好的保暖措施。有一位地区主管部门的领导同志来校视察,目睹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仍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热情而赞叹不已。
   五中中考、高考,多次跻身全县先进行列。1965年高考升学率高达86%,成为全县的第一和省、市佼佼者。众所周知的五中女子篮球代表队,在频繁的赛事中,长期在县里夺冠,闻名盐阜,成为五中引以为荣的一颗女篮明星;五中的众多学子,纷纷成为国家栋梁、科技精英、工商巨头、学者教授。所有这些,都与五中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密不可分。
  学子在艰苦奋斗中成长,教师在艰苦奋斗中创业,学校在艰苦奋斗中发展。艰苦奋斗成了代代不断的传校之宝。

  尊师重教的优秀校风

  尊师重教是五中长期以来不断发扬光大的优秀校风。
   我所接触的领导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尊重教师劳动、关心教师生活、帮助教师排忧解难。他们经常和教师一道钻研教学业务、讨论思想工作、安排日常生活,坚持与教师同甘共苦、处知心朋友。在节假日亲自下厨,请教师做客的;乐当红娘,为教师牵线搭桥的;对生病和经济困难的教师登门嘘寒问暖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感情深厚,教师视学生为兄弟姊妹,学生当教师为最可信赖的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同桌就餐,却到小食堂买上“甲菜”,端至生病的学生床前;教师并不宽裕,却把钱物送到缺衣少食的学生手中;自己爱好文学,却将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让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先阅读,这都是常有的事。整个学校俨然是一个充满和谐、温暖气氛的大家庭。
   文革期间,特别是深挖“五一六”那段岁月,校园里乌云笼罩,一片恐怖。不少学生和毕业的校友,深深地为受迫害的老师担忧和不平。即使身不由己加入了小分队,也能尽力地保护受迫害的老师。
 师生之情,不会因为昔日的风雨而冲淡,也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失,相反会愈益深厚、更加永久。几年前,六六届高中毕业的部分校友举行40周年聚会,我受到他们的盛情邀请。当年印象中的毛头小伙子和天真小姑娘,现在都成了两鬓染霜、年近花甲的老人。然而相见的那一刻,却表现得那样的激动和兴奋、活泼和年轻。他们回顾过去,畅谈人生,一个个又仿佛回到了从前。心潮澎湃,情难以禁,以一首七言记下了那动人的情景:
 同窗三载情谊密,
 别久重逢更胜前。
 共话四十沧海变,
 重温昔日风华年。
   我深深地感到,从五中走出去的学子,无论是在党、政、军身居要职,在教育界、科技界、文学艺术界享有盛誉的佼佼者,还是大批的普通干部和群众,无不对母校一往情深,对老师心存感激,对同窗亲如兄妹。校园情、师生情、同学情,洋溢在五中校园,永远铭刻在师生心中。这是人世间最纯洁、最高尚、最珍贵、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是尊师重教的重要标志,也是激励师生不断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
 我告别教坛整整38个年头了,但我的心并没有完全离开伴我青春、助我成长的五中。“杏坛五秩耕耘五洲有桃李,学子四时拼搏四海传佳音”。半个多世纪以来,五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和羡人的业绩,我衷心地祝贺,殷切地期望五中明天会更美好!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