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这里,凝聚着我们的心血
———《滨海日报》复刊二十周年部分人物典型报道
作者:本报编辑部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2411 发布时间:[2015-1-6]

天场女青年程国琴 在上海打工入党

  原天场乡杨庄村女青年程国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1987年初中刚毕业,年仅17岁的她就被上海第七织布厂招收为轮转工。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她多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志愿书。1993年6月30日,厂党委根据程国琴的表现和个人申请,吸收她为中共预备党员,1994年6月,她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程国琴先后5次被上海第七织布厂评为操作能手、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1995年3月8日,本报以《一位“打工妹”的追求》为题,介绍了程国琴的事迹。)

助理审判员辛道美 无私奉献谱写无悔人生

  辛道美生前系县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1994年5月因患淋巴癌不幸去世,年仅45岁。辛道美出身于贫困家庭。他1969年入伍,从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副连职干部,并多次受到部队表彰。1982年,辛道美转业到县人民法院工作。在12年的法官生涯中,他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用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谱写了无悔的一生。(1995年6月21日,本报以《无悔人生》为题,介绍了辛道美的先进事迹。)

残疾人朱礼立 走上世界冠军领奖台

  县文化馆的朱礼立出身于我县一个淮剧艺人家庭,3岁时厄运便降临到他的头上,一场小儿麻痹症使他的右腿瘫痪。几十年来,朱礼立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到残疾人体育事业中。1996年5月11日在大连举行的全国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上,他勇夺铅球项目冠军、铁饼项目亚军,举重项目第五名。铅球、铁饼项目成绩双双破世界纪录,被评为全国十佳残疾人运动员。(1996年5月29日,本报以《逆境拼搏路》为题,报道了朱礼立的事迹。)

青年农民于河许 在沪打工孤身抓歹徒

  原果林乡长法村青年于河许,1991年初中毕业后去上海打工。1996年3月24日12时许,一辆警车从杨浦区永吉路上驶过,突然从车上跳下一人,向小巷深处逃跑。押送的民警一边呼叫“抓贼呀”,一边疾速追赶。于河许见状奋不顾身向窃贼追去。结果,窃贼穷凶极恶,从地上捡起砖头,将于河许的头砸出3个窟窿,并咬掉了于河许的半截手指头。于河许忍着剧痛,死死地抱住窃贼不放,直至民警和其他群众赶来将窃贼擒获。1996年10月30日,于河许荣获上海市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被评为首届中国优秀外来务工青年。(1996年11月20日,本报以《铁骨丹心》为题,报道了于河许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

文化站长王家良 痴情文化事业二十春

  原北坍乡文化站长王家良,20年如一日,带领一家人白手起家,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艰苦创业,建起了拥有固定资产50万元、房屋30间,面积630平方米的乡文化站,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传播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辛苦我一人、幸福众乡亲”的言行,谱写了一曲精神文明的赞歌。1982年他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95年9月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12月18日,本报以《难得痴情二十春》为题,报道了王家良的先进事迹。)

打工女青年武卫红 第二故乡谱新曲

    原淤尖乡正兴村女青年武卫红,1989年5月来到无锡第一毛纺织染厂,当了一名细纱挡车工。这一干就是8年,她勤勤恳恳耕耘,无怨无悔奉献,做出了一项又一项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1993年被评为无锡市劳动模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5年荣获全国纺工劳模、江苏省最佳主人翁称号。1996年获无锡市首届建设第二故乡十佳青年称号。1997年5月3日,她荣获江苏省首届十大杰出外来务工青年称号。(1997年5月29日,本报以《第二故乡谱新曲》为题,介绍了武卫红的先进事迹。)
 

代课教师王秀娟 真情谱写爱的奉献曲

    蔡桥镇三岔小学27岁的原代课老师王秀娟,尽管工资微薄,但她省吃俭用,甚至在暑期内冒着高温酷暑南下打工,以多挣一些钱,用来救助贫困地区的两名失学儿童。(1997年12月4日,本报以《王秀娟:用真情谱写爱的奉献曲》为题,报道了王秀娟的感人事迹后,引起时任县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重要批示。从12月15日起,本报就王秀娟这一典型,在全县开展如何树立滨海人良好形象的大讨论,取得良好效果。)

通榆镇农民王立珊 排涝抢险中光荣献身

    通榆镇沿河村二组农民王立珊,在1998年6月29日至30日排涝抢险中,先后两次奋不顾身下水用麦秸捆堵洞口,当洞口被堵住时,自己终因劳累过度,在排涝抢险中光荣献身。(1998年7月27日,本报以《农民的榜样》为题,报道了王立珊光荣献身的经过。)

市扶促队副队长王登高 倒在扶贫路上的硬汉

  原盐城市城区建行副行长、市委驻通榆镇扶贫促小康工作队副队长王登高,1998年在通榆镇扶贫期间,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倒在病床上。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终于溘然长逝,以身殉职。(1999年1月13日,本报以《献身扶贫终不悔》为题,追记了王登高在通榆镇扶贫的事迹。王登高被市委、市政府追记二等功,被誉为倒在扶贫路上的硬汉。)

                       解放军战士、向阳村群众 谱写拥军爱民颂歌

     2000年2月11日清晨,回乡探亲的武汉军械士官学校雷达系学员管盛兵、云南汤池驻军某部二中队学员严古军和42名乘客乘坐苏J-03735大客车,行至我县五汛镇向阳村境内时,大客车翻滚360度跌进一条近3米深的排水河中,冰冷的河水涌进车厢内,情况万分危急。两名解放军战士从车窗上打开两个“出口”,有秩序地把乘客全部撤上岸,两名解放军战士却因身体被冻麻木栽倒在地,不省人事。当地群众面对突然发生的交通事故,没有丝毫犹豫,不计报酬,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涌来,全力投入到营救工作中。(2000年2月16日,本报以《爱民拥军的颂歌》为题,2月18日以《爱民拥军的颂歌续篇》为题作了详细报道,并发表“学习解放军,争做向阳人”的社论。)

滨海籍八旬老人陈加道 冰湖救儿童饮誉京城

   原陈涛乡昧洋村陈加道老人,1942年入党,1945年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82年离休,1986年进入北京军区后勤部第二干休所。已81岁高龄的老人,在2000年2月10日冬泳中,发现两名儿童掉入刺骨的冰窟中后,他与其他两名老人一道,冒着生命危险,设法将两名落水儿童救上岸。陈加道老人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事迹被首都多家新闻媒体广为传播。(2000年5月1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陈加道老人,并以《陈加道:饮誉京城的滨海老人》为题,详细报道了他抢救落水儿童的经过。)

丁浩、刘海利一对情侣 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丁浩、刘海利两人均毕业于獐沟中学,而且是一对伴侣。他们于1999年5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遗传人类基因中心工作。这里有120位科研人员参与人类生命学的解密研究,在这群备受人瞩目的科研人员中,滨海就占了两位。丁浩、刘海利出色的工作,不仅为破译人类生命科学的“天书”尽一份力,也为家乡人民争了光。(2000年7月14日,本报记者报道了他们在这一课题研究中的工作、生活情况。)

北京军区某部指导员王志刚 人民军队的新型带兵人

   滨海籍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高炮团三连原指导员王志刚,是我军在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的一位优秀基层政工干部,是具有新观念、新形象、新思路的现代基层指挥员。入伍13年来,他先后被集团军树为思想骨干标兵、指导员标兵,荣立过3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1998年6月,被北京军区授予模范指导员荣誉称号。2000年7月11日,王志刚光荣地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0年8月9日,本报以《人民军队的新型带兵人》为题,报道了王志刚带兵的先进事迹。)

退休教师陆方之 情系家乡受灾儿童

  2000年8月24日至30日,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雨伴随着龙卷风肆虐了原樊集乡,校舍、村庄、农田被淹,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开学的日子到了,教室里少了许多孩子,仅建淮小学就有53名学生失学。已退休在家的陆方之老师见此情景,心急如焚。后来,他找到江苏有线电视台的《财富有情》节目组,在节目组提供的5万元流动资金和75平方米的经营场所里,进行家乡土特产等义卖活动,义卖所得8000多元,使家乡的失学儿童重新走进课堂。(2001年1月12日,本报以《樊集“希望小百货”在南京的三十五天》为题,报道了陆方之情系受灾儿童、热心为失学儿童筹集学费的事迹。)

小学生金杰 跳入冰河救儿童

  东坎镇坎西小学五年级学生金杰,7岁时,因家庭贫穷,母亲离家而去。没有母亲的他学会了洗衣做饭,为父亲分担家务。逆境中的他并没有消沉,刻苦学习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2001年2月3日下午,天气阴冷,气温下降到零下,但他却一头跳进刺骨的冰水中,勇敢地救起邻居家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疾小朋友辛农。(2001年3月12日,本报以《少年英雄出寒门》为题,报道了金杰的事迹。3月26日,东坎镇隆重召开大会,表彰勇救落水儿童的金杰同学,并向他颁发铜牌和“见义勇为”奖金。)

天场农民衡忠仁 奉养领回的“母亲”

  1998年11月,原天场乡塔沟村农民衡忠仁从204国道一间破草棚里,领回一位无家可归的老年妇女。衡忠仁一边到处打听老人的家,一边为老人盖了两间房子,让老人居住,并热心帮助老人治病,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将老人奉养了近3载。(2001年4月13日,本报以《超越亲情的关爱》为题,报道了衡忠仁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大反响。)

界牌镇农民陆旭日 当选镇江市拥军先进个人

  界牌镇四巨村36岁的青年农民陆旭日,于1989年到镇江市润州区七里甸镇承包土地种植蔬菜,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种菜专业户。1994年春,他听说驻地部队士兵因缺少技术种不好蔬菜,便主动担任他们的技术员,指导部队种植蔬菜300多亩,改善了官兵们的伙食。陆旭日每年还为部队提供菜苗20多万株,指导战士腌制菜、发展大棚养鸡等。8年来,为部队节省开支7万多元。2001年7月28日,他被评为镇江市拥军先进个人。(2001年8月1日,本报以《一位菜农的拥军情怀》为题,介绍了陆旭日拥军的先进事迹。)

农民画家高荣华 建成国内最大的恐龙群雕

  看过美国著名的科幻大片《侏罗纪公园》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片中出现的那些令人恐怖的爬行动物——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等,这些在神秘而又遥远的史前世纪曾统治地球的庞大动物,通过一名我县农民画家的双手,得以精彩再现。高荣华,滨海港镇三港村人,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被誉为“幻灯片大王”。1994年,他在深圳由台湾老板投资2亿元的“侏罗纪公园”里,制作特大型恐龙15条、小型恐龙60条,包括恐龙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棘龙、雷龙等23种,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恐龙群雕,引起艺术界的广泛关注。(2001年9月7日,本报以《他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恐龙群雕》为题,介绍了高荣华的事迹。)

天场农民洪仁东 独轮车碾过三万里求医路

  32年前,原天场乡天沟村农民洪仁东的妻子水成梅患了类风湿关节炎,只能靠拐棍行走,1991年又患上了脑血栓,全身瘫痪。32年来,为了给妻子看病,洪仁东推着独轮车,跑遍了几十家医院。喂妻子一顿饭往往需要半个多小时,一夜常常要为妻子翻身数十次……洪仁东用自己的爱心,谱写了一曲人间真情的赞歌。(2001年9月14日,本报以《独轮车碾过三万里求医路》为题,报道了洪仁东感人的事迹。)

农村妇女刘训兰 三十五年唱响一曲“嫂子颂”

  东坎镇三烈村61岁的刘训兰35年如一日,精心照顾两位瘫痪的小叔子,用真诚的爱心编织着人间的真情,被十里八乡的人们传为佳话。刘训兰在3年自然灾害期间结婚,当时丈夫家里就有一个瘫痪的弟弟,1967年,丈夫的小弟又患病瘫痪,接下来,公公患了肠癌,丈夫突患脑溢血相继去世,全家7口人生活的重担全落在她身上……(2001年10月12日,本报以《刘训兰35年唱响一曲“嫂子颂”》为题,报道了这位农村妇女的事迹。)

村镇建设干事姚寿进 魂系“天下第一难”

  原樊集乡建设干事姚寿进,于2001年9月12日下午前往界牌镇兴和村动员一育龄妇女回乡参加“三查一治”,因车祸不幸身亡。姚寿进曾在计划生育岗位上干了16个年头,为全乡计划生育做了大量工作,1997年该乡跻身市计生先进乡镇行列,受到市计生委的表彰。1999年,他被调整到乡村建设干事的岗位上,仍一如既往地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先后分工建北、玉龙两个村,这两个村的计生工作因此也大有起色。(2001年11月23日,本报以《魂系“天下第一难”》为题,追记因公殉职的好干部姚寿进。)

青年农民黄学清 血洒他乡执法路

    原陈铸乡皋滩村农民黄学清,1991年到无锡打工,成为该市一名城管队员,一干就是11年,曾被评为无锡市城管队员形象代表。2001年11月18日,在执法过程中,他被占道经营的一无证摊贩用水果刀刺捅腹部,经抢救无效牺牲。事发后,省市有关领导分别到医院看望了黄学清,当地多家媒体作了追踪报道。(本报记者赶赴无锡采访,于2001年12月11日,以《血洒他乡执法路》为题,报道了黄学清的英雄事迹。黄学清被无锡市委、市政府追记为城管卫士称号。)

“当代徐霞客”于利祥 三十载游遍神州

  祖籍八滩镇的于利祥,30余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利用工作之余,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旅程长达45万公里。他倾尽财力,走过自拟的旅行路线110多条,精心拍摄神州大地旅行资料图片4万多张,收藏门票近3000种,旅游图400多份。他寻访与考察并举,探寻名胜古迹6000多处,撰写了旅行笔记30多册,笔记内容涉及各地历史掌故、风俗民情、文化遗存、名胜古迹、人物轶事、诗词文献、名山大川、关梁要塞等,被人们誉为“当代徐霞客”。(2002年3月1日,本报以《当代徐霞客》为题,报道了于利祥的事迹。)

爱国小厨师李郁松 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天场镇青年李郁松,初中毕业后,跟着在南京军区后勤部工作的叔叔李峰学习厨艺,获得中餐特二级烹调师职称。1999年12月被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一家五星级宾馆聘为“中国筷子”餐厅厨师长。2002年4月,我驻尼使馆通知李郁松,他将作为华人代表身份,迎接首次到尼日利亚进行国事访问的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李郁松受到江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2002年6月14日,本报以《受到江主席亲切接见的小厨师》为题,报道了李郁松的事迹。)

滨海农行于国民 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2002年4月25日,滨海农行中心分理处内勤主任于国民被确诊为肾上腺癌晚期。就在死神向于国民走来时,他考虑更多的是工作。单位安排他在县人民医院治疗,他考虑农行由于政策性亏损、负担重,坚持办理了出院手续,回家居住,而且不让妻子为他用贵重药品。于国民曾是一名军转干部,在部队期间曾多次立功受奖。转业后,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他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息。(2002年7月19日,本报以《在死神向他逼近的日子里》为题,报道了于国民的先进事迹。)

环卫女工王祥英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今年48岁的王祥英,1987年来到县环卫所工作。她16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实工作,默默奉献。1994年,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当选为县党代表。2000年,她被评为县劳动模范。2001年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200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3月7日,本报以《王祥英: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环卫女工》为题,介绍了王祥英的先进事迹。)

下岗职工陈晓玲 撑起再就业一片蓝天

  下岗职工陈晓玲,知难而进,搏击市场,创造了一个“奇迹”:厂房由400平方米变成7000多平方米,创下1000多万元的资产,吸纳1400多名下岗职工、残疾妇女、农村贫困户劳动力进厂就业,在东台、如皋、海安、宝应等地设立6个分厂。(2004年9月30日,本报以《撑起再就业一片蓝天》为题,报道了陈晓玲的创业事迹。)

滨海打工仔魏红春 勇斗歹徒热血洒萧山

  2005年6月,八巨镇一个叫魏红春的小伙子在浙江、江苏两地被广为传颂。他被《浙江日报》《浙江法制报》《杭州日报》《萧山日报》以及《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10多家媒体追踪报道。他的行踪牵动着许许多多陌生人的心,一支支寻找他的小分队在江浙两地奔波,他成为江浙一带知名度最高的打工仔。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勇斗歹徒的他刚被评为萧山区第三届见义勇为十佳勇士,获得3万元奖金。(2005年7月11日,本报以《滨海好小伙,热血洒萧山》为题,报道了魏红春的事迹。)

打工青年曹丹鸿 荣获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他只有19岁,但是面对歹徒的尖刀,却大义凛然地冲了上去;他只是一位来自苏北的打工青年,却赢得了上海人的尊敬。曹丹鸿的名字,已深深地刻在上海人的脑海中。2005年11月20日晚,为了抓小偷,在上海一家火锅店打工的原振东乡青年曹丹鸿被小偷用匕首刺伤,但他还是奋勇直追,直至倒在血泊中……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晚报》《劳动报》、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20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他的事迹。(2005年12月2日,本报以《面对歹徒的利刃,他勇敢地冲了上去》为题,报道了曹丹鸿的事迹。)

滨海籍运动员徐坤 勇夺全运会慢射冠军

  1980年出生在东坎镇青年徐坤,在全国十运会上,一举夺得慢射冠军。徐坤幼年喜欢玩枪,从玩纸枪、木枪、塑料枪到机械枪、电动枪,对枪情有独钟。在平时的训练中,他严格要求、训练勤奋。徐坤坦言:“能够克服困难压倒其他选手,在十运会上夺冠很不容易。我一定再接再厉,以此为新起点,为家乡争取更大荣光。”(2006年1月9日,本报以《滨海人的骄傲》为题,报道了滨海籍运动员徐坤。)    
 

下岗职工祁进 荣获全国“十大”发明人物称号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安徽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05年度安徽卫视《金点子行动》全国‘十大’发明人物”评选活动中,我县下岗职工祁进凭借他发明的节水马桶,在科技含量、实用价值、构思新颖性、市场潜力及市场前景、社会影响力、百姓喜爱程度、创新力度、对社会贡献力等方面力挫竞争对手,一举荣获全国“十大”发明人物称号。(2006年10月30日,本报以《从下岗职工到“全国‘十大’发明人物”》为题,报道了祁进的发明之路。)  

滨海男儿 情系巴蜀援灾区

  2008年6月初,42名滨海男儿告别家乡,远赴四川,参加一场没有硝烟却又艰苦卓绝的战斗——为绵竹灾区群众搭建过渡安置房。没有热菜热饭,他们就啃面包饼干、泡方便面;没有房间床铺就搭个帐篷、打张地铺凑合睡……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撑起一方湛蓝的天空。(2008年6月23日,本报以《情涌巴蜀,爱洒灾区》为题,报道了我县援川中队赴四川绵竹援建过渡安置房的事迹。)

肢残姑娘张春翠 唱响身残志坚歌

  张春翠,这个出生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农村的先天性肢残姑娘,2006年与省集训队的队友、我县运动员吴桂阳相恋,从此滨海成为了她的第二故乡。文静、纤弱、腼腆的她,左腿安上了假肢,在国内外轮椅击剑的比赛场上过关斩将,摘取8枚金牌、8枚银牌、4枚铜牌,用汗水与泪水唱响了巾帼英雄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青春之歌。(2008年8月2日,本报以《轮椅上的青春之歌》为题,报道了2008年残奥会参赛运动员张春翠的事迹。)

打工女赵春凤 见义勇为名扬锡城

  为保护群众财产勇抓窃贼、光荣负伤的原大套乡浦岗村村民,在无锡打工的女子赵春凤,被当地居民誉为“锡城女侠士”。谁能想到这个身高不到一米五的柔弱女子,竟能将一个身高一米八的粗壮男窃贼抓获。面对歹徒“再不松手就拖死你”的威胁恐吓,赵春凤毫不畏惧,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正气歌。她的事迹被无锡电视台、《无锡日报》作了报道,获得无锡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的表彰。(2008年12月5日,本报以《名扬锡城女侠士》为题,报道了在无锡打工的赵春凤的英勇事迹。)

护陵员周万平 二十一个春秋的亲情守护

  自1990年2月周万平到重建的八滩王桥烈士陵园做临时护陵员以来,这位党龄45年的老党员已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王桥烈士陵园21个春秋。2010年9月,周万平获盐城市委市政府、盐城军分区联合授予的支持国防十佳好公民称号,同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全国“爱我中华·共创和谐”最具社会责任感影响力优秀人物称号。(2011年4月1日,本报以《21个春秋的亲情守护》为题,报道周万平的事迹。)

滨海的骄傲 “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

  我县有4000名“三老人员”,他们视军功章为命根子,是自己忠诚于党的事业的见证。全县有119位老功臣自愿捐赠军功章178枚,以军功章背后的故事为素材制作的“滨海骄傲”图板,在全县各镇区巡回展出,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个个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广泛传播。我县开展“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活动,激发了年轻人参军报国的热情,2011年征兵工作刚开始,在外地打工的适龄青年纷纷赶回来踊跃报名参军。(2012年3月13日,本报以《让沉睡的军功章重放光芒》为题,报道了这则新闻。)
   

中国好人:何欣颖 每天给烫伤的爸爸一个吻

  12岁的何欣颖是县第二实验小学学生,父亲几年前在湖北某炼钢厂打工时被钢水严重烫伤,于是,何欣颖每天一个吻抚平爸爸肉体和心灵上的创伤。她一边上学,一边打理繁杂的家务,家中年幼的妹妹穿衣、洗衣、接送也都被她包办下来。她的人生理想是“我最希望成为一名医生,这样不仅能彻底治好爸爸的烫伤,还能救死扶伤造福千千万万个家庭”。(2012年3月26日,本报以《吻出爸爸生命的火花》为题,报道了何欣颖的感人事迹。同年6月,何欣颖荣登“中国好人榜”。)
 

歌手刘孟哲 献歌伦敦奥运冠军

  2012年7月,滨海籍青年歌手刘孟哲为中国跳水“梦之队”江苏名将陈若琳特别献上以她名字命名的歌曲《若琳》,真诚祝福她在伦敦奥运会上为祖国争光。当年7月31日晚,陈若琳发挥出色,携队友汪皓一举夺得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冠军,这一消息迅速传遍祖国神州大地。而那首以她名字命名的歌曲《若琳》也成为热歌风靡起来,全国各大音乐门户网站均提供了此歌的下载。(2012年8月3日,本报以《滨海籍歌手刘孟哲献歌伦敦奥运江苏籍冠军陈若琳》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

的哥刘必富 拾金不昧南京传佳话

  住在每月400元的出租屋里,面对捡到的23万元现金却毫不动心,报警后将巨款归还失主。滨海籍的哥刘必富在南京生活了20多年,住在浦口区的一间出租屋里,生活并不宽裕,但他面对乘客遗失在自己车上的巨款却一点没有动心,表现了一个滨海人应有的高尚品德。(2012年10月19日,本报以《滨海籍南京的哥刘必富省城传佳话》为题,报道了刘必富的事迹。)

新四军老战士孟一蒙 谱写奉献新赞歌

  年过八旬的孟一蒙,1944年参加革命,曾参加涟水保卫战、孟良崮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离休后的他生活简朴,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多年来,他总是默默无闻作奉献,先后资助修桥、筑路、救灾达12万多元。近年为收养12名弃婴的海南省农民姚以德、收养残疾弃婴的上海农民顾惠明资助资金4.2万元。孟一蒙先后获得中国道德模范、共和国功臣、滨海好人等荣誉。(2013年3月8日,本报以《洒向人间都是爱》为题,报道了孟一蒙的感人事迹。)

农民吉凤庄 为无名烈士扫墓三十载

  吉凤庄,78岁,界牌镇吉港村6组一名普通的村民。每年清明节,他都会早早来到离村3里远的无名烈士墓前,拔草、烧纸、添土,用最朴实的方式,祭奠长眠在九泉之下的烈士。老人义务为4座无名烈士墓扫墓并坚持了32年,用平凡的举动诠释了对先烈的崇敬之情。老人表示,虽然自己年岁已高,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今后还会继续这样做,也希望后人不忘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2013年5月16日,本报以《一位古稀老人的30载扫墓情》为题,报道了吉凤庄的凡人善举。)

青年女工钱加艳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钱加艳,这位“80后”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心怀这样的信念:别人能做好的,我一定能做好;别人不能做好的,我也一定想办法做好。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她都干得很出色,像一颗永不松动的螺丝钉,牢牢地“拧”在生产一线。(本报2013年5月31日,以《青春在奉献中飞扬》为题,报道了钱加艳的事迹。)

“江苏好人”徐振理 传递爱的热心人

  滨海中学高二学生潘婷因家庭命运多舛,只能带生活不能自理的妈妈到校读书,在中央电视台2013年“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活动中,她入选全国“最美孝心少年”百名候选人。而在我县,有这样一群与她素不相识的好心人帮助她。其中,天场镇民政会计、曾入选“江苏好人榜”的徐振理就是这样的热心人。多年来,徐振理除热心于我县红色文化的宣传、传承工作外,默默无闻帮助潘婷一家,支持她走出困境,完成学业。(2013年6月14日,本报以《“滨海好人”助力“最美孝心少年”》为题,报道了徐振理的事迹。)

青年企业家张德洲 互联网创业英雄

  江苏网路神文化科技集团董事长张德洲,是一位从我县农村走出去的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青年才俊。作为江苏最早从事传统互联网服务及电子商务技术开发的民营科技企业领军者,他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2012年首届江苏互联网大会上,他是全省5名当选人之一,当选江苏省互联网创业英雄;同年7月,他又入选苏商“三创三先”十大标杆企业家。在第二届江苏青年创业奖评选中,成为团省委选树的新一批江苏青年创业典型。(2013年9月10日,本报以《张德洲:我一直走在创业的路上》为题,报道了张德洲的事迹。)

“80”后女孩李余凤 辞去工作照料瘫痪养父

  她的孝心被街坊邻居纷纷称道。30年前,刚刚出生几个小时的李余凤就离开了亲生父母,被抱送给了现在的养父李成早。当时,养父母膝下无子,有了李余凤这个女儿后很珍惜,把她视如掌上明珠。李成早瘫痪后,已30岁的李余凤至今未成家。为了照顾父亲,她辞去高薪的工作,专门在家服侍老人。李余凤说:“人要懂得感恩,父亲辛苦抚养我成人,如今他老了,照顾他天经地义。”(2014年4月16日,本报以《超越血缘的亲情》为题,报道了滨淮镇李余凤悉心照料瘫痪养父的感人事迹。)

青年李雨建 弘扬社会正能量

  我县在外务工青年李雨建在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勇敢搏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90”后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2013年4月23日晚,精神病患者刘某在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欧阳村,手持菜刀挥舞,并捡石块砸向过路的行人。22岁的李雨建刚好路过,在制服刘某的过程中,他的右手被砍伤。但他忍着疼痛,用路旁的树枝打落刘某手中的菜刀并将刘某控制,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李雨建被评为江苏见义勇为新市民。(2014年4月24日,本报以《“90”后青年李雨建的责任担当》为题,报道了李雨建的英勇事迹。)

医生茆训雄 四十四载守护情

  25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他投身到麻风病防治一线;60岁时怀着对麻风病患者的深厚感情,他选择了继续留守;今年69岁的他,仍在默默无闻地守护着麻风康复村,他就是县麻风康复村医生茆训雄。前几年已年满60周岁的茆训雄到了退休的年龄,本该颐养天年的他,毅然选择了继续留守。他说,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要尽最大能力帮麻风病人多做一点事情,让他们感受到温暖。(2014年5月7日,本报以《44年,平凡而执着的守护》为题,报道了茆训雄的事迹。)

青年警察缪格林 小漫画传播平安文化

  县公安局网络安全监察大队有一位“喵喵小女警”缪格林,利用业余时间,充分发挥绘画特长,创作漫画作品,在微博上传播平安文化,受到了近万名粉丝的追捧,她的事迹被多家媒体和微博跟踪报道。她被评为盐城市最美警察,荣登“江苏好人榜”,入选“中国好人榜”候选人。(2014年5月15日,本报以《用小漫画传播平安文化》为题,报道了缪格林的事迹。)

乡村教师张从友 爱岗敬业作贡献

  20多年前,他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常年带着药瓶,但他仍坚守在三尺讲台上;5年前,他的妻子因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从此,他带着妻子去上课,风雨无阻,始终如一。他叫张从友,是八巨镇前案小学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多年来,他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即使躺在病床上,他的心里还是在想着学生们。张从友用一名乡村教师无私的关爱和责任,尽情播种着希望和幸福。(2014年7月3日,本报以《生命在三尺讲台上闪光》为题,报道了张从友的感人事迹。)

全国模范教师邵海霞 留守儿童的母亲

  因为从小父母双亡,她深知母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当看到留守儿童情感有缺失时,她义无反顾担起关爱的责任。执教25年来,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留守儿童们撑起了“母爱”的蓝天。她,就是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师德标兵、全国百名优秀母亲、滨海港经济区第二中心小学教师邵海霞。(2014年7月18日,本报以《留守儿童的“妈妈老师”》为题,报道了邵海霞的事迹。)

农民画家陈其飞 应邀参加“绿色青奥盛典”

  “绿色青奥盛典”活动是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前的重头戏,县农业园洪林村农民陈其飞,荣幸地收到了“绿色青奥盛典”活动邀请函,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民画家代表参加了这个活动,并为“绿色青奥盛典·南京欢迎您”开展书画创作。陈其飞是一位农民画家,30年如一日在追梦的路上坚持着。他的作品先后在国内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2014年7月23日,本报以《田野上追逐梦想》为题,报道了农民画家陈其飞。)

好女婿刘必荣 多年如一日照料卧病岳父

  有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县政协工作人员刘必荣却是老岳父床前的孝顺女婿。他坚持2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老岳父,使得老人得以安享晚年。他的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1993年的一天,刘必荣的岳父得了严重的脑梗阻,起初,岳父的基本生活还能自理,可随着病情的加重,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看到日渐消瘦的岳父,刘必荣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岳父接到自己的家中照料。(2014年11月19日,本报以《久病床前有孝婿》为题,报道了刘必荣的先进事迹。)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