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北坍地域的形成
 
作者:薛维松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4641 发布时间:[2018-12-10]
  有道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作为一个北坍人,我想首先对我们的衣胞之地北坍的地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应该要有所了解。北坍脚下原本是一片大海,这个恐怕是现在许多年轻人所不知的。然而,这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从有关资料查看,这里原本为淮河入海口和长江入海口之间盐阜近海浅水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能由沧海变为桑田,完全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造就。
  众所周知,淮河的入海口,原本在今天响水县黄圩镇境内的云梯关处。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在现在河南省濮阳市境内的南岸决口以后,湍急的黄河水奔腾不羁,一泻千里,先入泗水,后入淮河,夺淮入海。黄河和淮河合流后,将上游携带来的大量泥沙不断推泄到当年的淮河入海口,并在此淤积,不断向东推进,进而使淮河三角洲逐步演变成为黄淮三角洲。有关资料表明,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到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山东这727年间,淮河入海口泥沙堆积的前缘,由云梯关向东先后推进了90公里,平均每年向大海延伸130多米,从而造就了如今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将近3000平方公里面积的黄淮平原板块。
  北坍这个地方成陆于清朝中叶康熙四十三年,即公元1703年,是黄河夺淮以后形成的新增陆地。
  北坍包括滨海县苏北灌溉渠以南这一片土地,虽然和黄淮平原板块一样,都因黄河夺淮入海而成陆,但是两者之间又是各有区别的。严格地说,渠北黄淮平原板块是因黄淮三角洲前缘在黄河水不断作用下向东推进所造就的。那么,北坍和灌溉渠南这一片土地,则是由堆积在黄淮三角洲南缘的泥沙经向南流的沿岸海流的夹带,不断向射阳河搬运所孕育的。由于射阳河是一条天然的通潮河道,进入射阳河的这些泥沙在向东行进的过程中,因潮汐关系,一方面不断向东推进,另一方面又不时受到海潮和海浪的顶托,便在近海浅水湾处不断地堆积。加之在主导风东南风的影响下,海水又不时地把长江带来的泥沙不断地向岸边推进,从而促使泥沙在近海浅水湾不断地“发育”,并逐步地裸露出水面,形成滩涂,进而与海岸相连成为连片的陆地。
  早在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范仲淹任东台西溪盐官,调集通、泰、楚、海四洲兵夫4万余人筑就了东御潮卤、西蓄淡水的捍海堰,所以黄河夺淮入射阳河的泥沙在江河运动和海潮顶托双重力量的作用下,发育成陆的速度特别快。作者查阅了《滨海县志》,清朝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北坍就已经出现在滨海县的版图上,而且与北边的头罾村、滨淮的硝场村、八滩的桥东村、新港的胜利村以及五汛的泥螺村连成一片,构成滨海县当时的海岸线。
  后来,这些进入射阳河的泥沙不断向东和向南方向拓展。历经100多年的孕育,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便形成了西至范公堤,北至今日苏北灌溉总渠,南至东台市台东,东至大海边这么辽阔和偌大的一个滨海平原。这不能不算是一个神奇。也正因为如此,按照盐城市农业区划,北坍及滨海县灌溉渠南的乡镇被划入了滨海平原板块。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