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六十年代的“改革开放”
———在原正红公社工作的回忆
作者:刘益堂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5593 发布时间:[2019-6-10]
  1965年,省委决定在苏南部分市县分期分批抽调35周岁以下的公社党委书记、社长到苏北滨(海)、阜(宁)、涟(水)、灌(南)等地区工作,号称“南干北调”。我有幸作为原南京市江宁县的干部,与苏南其他市县的20多位同志一起首批被选调到滨海,我和原宜兴县的赵佃生、原无锡县的陈纪生三人被分配到顾正红烈士故乡——正红公社工作。赵佃生任党委书记,我任社长,陈纪生任党委副书记。从1965年9月到1974年12月,我在正红公社工作了9年多,可以说,正红是我的第二故乡。
  正红人民是勤劳、善良、正直、好客的人民。对我们这些外来干部,特别是对我这个苏南来的小青年,从不歧视,更不排外,而是理解、欢迎、包容、配合和支持,这令我深受感动。
  正红公社地处苏北灌溉总渠以南的水网地区,以种水稻为主,辅之以三麦、山芋、玉米等。从农业生产来说,正红公社与苏南地区相比,的确存在着一定差距。当时苏南先进地区水稻亩产已经达纲要、超千斤,而正红水稻亩产平均仅280多斤。原因在哪里?我们和正红公社广大干群经过多次反复探讨后认为:主要是思想守旧、水系紊乱、耕作粗放、管理滞后,关键的是缺乏除旧创新的“改革开放”精神。
  正红境内有宽约百多米、长约18公里的篆河,东南有射阳河、北有灌溉总渠,水资源丰富,但没有利用、发挥好水的效益,变水为利,甚至在部分地区因水所“害”。一方面,群众用水泡田,常年浸泡,叫作水沤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其余时间都浸泡在水中,连水稻成熟收割时,也舍不得把水放掉,社员们在收割时踩着深水烂泥,拖着用木制的小拖子,放上一个用芦柴篾做的扁子,把割下来的稻一把一把放在上面,边割边放、边走边拖,捆成一个把子,站在水里,再运送到田埂上,这样不停地边割边放边走边拖边运。看到此情此景,我们很心痛,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动群众改掉它!
  水沤田一年只种一季。这不仅减少复种指数,浪费土地资源,减少粮食产量,而且土壤常年不见阳光,不能耕翻晒垡,不能种植绿肥增加有机肥料,不利于改良土壤,自然而然就使土地越种越瘦、产量越种越低。据说,过去曾有有识之士提出水改旱,但由于被当时的“水改旱、必讨饭”的守旧思想所束缚而未成。这就是水“害”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水系紊乱,沟渠不配套,圩堤窄又矮,堤防不巩固,七弯八拐、七高八洼、千沟百河,使这些地区灌不上、排不出、降不下、挡不住的现象常常发生,致使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怎么办?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发展生产,提高产量,缩小差距,追赶苏南?公社党委经过反复讨论后认为,办法只有一条:改!坚决改、全面改、彻底改。要水改旱、单改双、土改良、粗改精,把紊乱的水系改为条田化。任务提出后,我们大搞宣传发动,充分讲清为什么要改、怎么改?首先抓住水改旱为突破口,用一年时间在全社多片多点试行,两年全部完成。在水改旱的同时,我们又从南京、宜兴引进水稻良种“南京六号”“南京十一号”“大白粒”“农垦58”,同时引进苕子、红花草等绿肥品种,水改旱后实行稻、麦、绿双季轮作。
  如何改耕作粗放为精耕细作,精心管理?当时我们从苏南的宜兴、无锡聘请18名曾担任生产队长、农技员等有丰富种田经验的农民来正红,分别到这些大队任农业技术员。那时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们为“苏南老农”,按照现代的话说,叫引进技术、引进人才。这些“苏南老农”立足种好绿肥、搞秸草还田、沤制草塘泥、培育壮秧、整好大田、浅水栽秧、合理施肥、稻田除草、防病治虫、开沟搁田、精选良种等方面,每项关键性农活都手把手教。他们在样板生产队做出样子后,召开生产队长、农技员现场传授技术,然后再深入到田头检查指导和示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抓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紊乱水系改为河网条田化的问题上。正红河网条田化的实现,可以说是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是正红人民艰苦创业历程中值得回忆的的重大事件,为全县乃至盐城地区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我们在提出实施全社河网条田化任务时,虽然得到大多数群众支持,但有人也存在疑虑。有的主张就事论事,修修补补;有的主张以大队为单位,各自为战。而疑虑是又要重犯一平二调的错误;新河开不成,老河不能用,影响农田灌溉;土地不能及时平整,影响种植。对此,我们一方面反复讲明集中力量、大刀阔斧全面实施河网条田化与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各自为战、零打碎敲的利弊关系,统一思想;另一方面在组织实施时,对合理的建议给予充分考虑。
  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公社党委作出决定,全社河网条田化工程必须做到全面规划,分期实施,集中劳力,集中时间;一年搞一片,搞一片成一片,条田方块成,平整土地成,涵闸农桥配套成,堆坡插柳成,当年工程、当年受益。
  按照上述决定,全社河网条田化工程从1966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每年集中3000多劳动力,利用冬春两个多月农闲时间,先后从复兴片、红纲片、仁前片、大尖片组织大规模施工。为防止一平二调,对各队出的劳力、完成的土方,采取记账偿还的办法,条田化结束后,偿还基本持平,即使有一点差距,大家看在条田化的成绩上,也就不斤斤计较了。农桥涵闸的费用由各大队自行解决,有困难的大队,公社从社办工业上交的利润中给予支持,这叫以工哺农。
  经过5个冬春的战斗,旧的紊乱水系彻底废弃,新的水系蓝图展现在正红大地上,5年共挖土384万方,新开成大复河、闸口河、纲要河、仁前河、大尖河等8条主河和主渠,共开挖大小河渠800多条、长50多华里,全社土地变成250亩一匡,20亩一大块、5亩一小块,沟河路绿柳齐完成,若再算上平整土地的土方,全社河网条田化工程动土在700万方以上。
  在整治河网条田化的过程中,正红人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克服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排除干扰,从不间断,起早摸黑,挑灯夜战,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出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先进典型。公社水利助理高长明,5年来从规划到施工管理,都是由他和公社水利站袁于宝,水利工程员刘正亚、蔡乃辅等共同完成,每一条河渠、涵闸、农桥都有他们的足迹,应为他们记一功。
  河网条田化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280多斤大幅度提高到600斤以上,成为全县先进典型,大港大队水稻亩产超纲要达千斤,成为全县排头兵。1970年,盐城专区召开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我作为先进公社代表,作了《实现河网条田化、促进生产大发展》的发言,受到与会同志的好评,也得到了主持会议的专员的赞扬。赵佃生作为先进公社代表,光荣出席了省农业学大寨工作会议。正红公社河网条田化成功后,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也多了,当时全县生产队长、会计以上的干部,盐城专区各县大队书记以上干部都来正红参观取经。由于参观人员太多,公社还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向参观者作经验介绍。凡是来正红参观的同志都要到大港大队看高标准的条田化,看高水平粳稻丰产方、高产片的长势。大港的社员们说:“参观的同志把我们的田埂子踩得光滑滑的,象浇筑水泥过一样”。周边公社的生产队长、会计都骑自行车来参观,由于人多、车多,有几次先行骑车的队伍已到达大港,后面的人还在公社未动身呢!参观的队伍绵延十多里,真是一片兴旺热闹的景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离开滨海已有40多年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是很激动。我为当年改革开放结出的丰硕成果而高兴,为勤劳、善良、正直、好客的正红人民而高兴,为我曾经和正红人民一起生活、一起并肩战斗过而高兴,更为新中国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高兴!衷心地祝愿滨海人民生活更美好!  (作者系南京市江宁区人,曾任原正红公社社长、滨淮镇党委书记、江宁区交通局局长等职。)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