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滨海中学成长记
 
作者:滨海中学原教务主任、高级教师 庄国林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6891 发布时间:[2019-6-26]

  泱泱黄海滨,滔滔总渠畔。我的母校滨海中学是一所佳木蓊郁、鲜花盛开的园林式学府,坐落在广袤而丰饶的滨海大地上。从1938年9月初建起,截至今天已走过八十年沧桑。我见证了几代滨中人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办学精神,见证了他们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抗战烽火中诞生
  1937年抗战爆发,党领导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没有忘记办教育。1938年9月,由乡贤姜观吾先生牵头,江云青、吴瑞章、徐秀卓、刘竹铭、马耕吾等参与,筹资创办县境第一所初级中学阜宁县立东坎分校,校址设在东坎老西街都天庙,招收3个班、150名新生。分校请阜宁中学校长左炜兼任校长,姜观吾主持校务。
  不久,日寇侵占东坎,分校被迫转移到大神簖(今属陈涛)。为适应战争环境,师生们过着“背包当坐凳、膝盖当课桌,敌来就转移、敌退再开课”的生活,校无定址、生无定数,化整为零与鬼子周旋。分校先后迁移坎北徐三层、蔡桥东墩等地。1940年,因战争形势恶化,坚持办学两年的东坎分校被迫停办。
  东坎分校的办学史迹,正是我县中学教育的发端。1942年秋,盐阜区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在今响水县开办滨海县初级中学,由县长王伯谦兼任校长。后因日寇扫荡,学校与日寇周旋半年,又奉命停办。1944年春恢复上课,校址迁至梅奶庵。1945年,日寇投降,学校迁至响水镇。解放战争时期,滨海初中、阜东初中合并为苏北滨海初级中学,新中国诞生前夕,定址在东坎镇原仁和村小学境内(今属东坎街道新农小学),即老东坎人口碑中的“北滨中”。滨海初中师生构成中,有80多人是“二联中”过来的。“二联中”全称为盐阜区联立第二中学,由县文教科长熊梯云兼任校长。该校为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南下干部,声誉日隆。

  在建国初期中创业
  1949年11月,北滨中原有的小学校舍已满足不了发展需要,县委县政府着手规划兴建新校区。1952年春,北滨中全盘搬迁至今中市中路(又称南滨中)。当时此处是东坎南郊盐碱地,该校规划占地1500亩,东西南北各一华里,这项规划显示时任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教育的远大眼光,可谓大手笔。
  新迁的南滨中只有几幢平房,勉强满足8个班级、500多名师生员工教学生活。没有校园、没有操场、没有配套的教学设施。建国初期,经济困难,物质匮乏,在保证吃饭的前提下,学校领导号召师生自力更生创建校园。
  新校园建设有两大工程,一是开挖圩河,二是平整操场。校园四周圩河总长四华里,宽五米、深两米。师生们利用劳动课、节假日,持续挖了近半年。当时学生自备铁锹、泥兜、小推车,挖土方、堆圩堤。时立寒冬,师生们裤腿一卷,站在冰水中挖泥铲坎,歌声笑语,场面感人!圩河竣工后,植树绿化,圩堤上遍植柳树、刺槐等。过了夏天便绿树成荫,鸟语啾啾。春学期,林荫里随处可见晨读的学子。师生们通过一学期艰辛劳动,一片拥有400米跑道的大操场开辟出来了,建起简易的足球场、2个排球场、8个篮球场。1955年,全县首届农民运动会在滨中新操场举行,著名女子铅球亚洲冠军崇秀云正是从这里走向世界。当年,滨中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县中,改名为滨海县中学。当年招收106名新生,实行双轨制。盐城行署文教局为高中部调配语数外理化等学科教师,尤其是俄语老师陈健以及后来的钟正培老师教学水平堪称盐阜一流。当时理化实验仪器设备奇缺,老师们便土法上马,自制教具。
  滨中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升学率可观。当时北大、清华志愿由盐城行署文教局控制,滨中考生只能填报省内高校。老师求稳,多指导学生填报师范类高校。因此,58届毕业生考入原江苏师范学院、原南京师范学院较多,而这些同学若准填报北大、清华也是很有竞争力的。1959年,省教育厅将滨中列为27所省属重点中学之一。
  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滨中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大为改观,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升学率逐渐攀升。滨中第二届(59届)、第三届(60届)升学率均达90%以上,不少同学升入北大、清华、南大、北外、复旦等名校,在盐城地区名列前茅。值得一提的65届(第8届)高中毕业生竟赶超盐中,考上北大、清华多达8人,成为滨中校史上的巅峰。65届学生中出了不少科学界精英,如陈金元、朱胜江等曾在国际科学领域获奖。

  在改革开放中腾飞
  “文革”浩劫后,百废待兴。医治创伤,重建滨中,这是滨中人艰巨的任务和光荣使命。滨中人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东风,提出“第二次创业”的口号,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重建工程。
  改革开放初期,财政经费困难,但财政拨款向教育倾斜,加快了校园危旧教舍拆建改造步伐。1986年,兴建滨中校史上第一座教学楼崇德楼。继后,登峰楼、启秀楼、弘文楼、树蕙楼等拔地而起。1992年,爱国侨胞左涤江先生助资兴建左涤江实验楼;1997年台胞唐建华先生助资兴建建华大楼。
  在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验收过程中,滨中相继兴建体育馆、大礼堂、餐厅楼、多媒体语音楼和天文观测台等现代化设施。同时,致力绿化校园,美化育人环境,构建校园雕塑,布置博雅园林,设立劝学园区,开挖净心湖,兴建谢师堂。1999年4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评估验收。同年9月,更名为江苏省滨海中学。2002年4月,成为江苏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03年11月,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2010年8月,按照省教育厅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县城教育布局调整要求,江苏省滨海中学搬迁至中市北路188号新校址。新校址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拥有83个教学班、5000余名在校生、近400多名教职工。校园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具有现代气息,是一所设计别致、功能齐备、设施一流的花园式学校。校园有12幢宫殿式楼宇,飞檐流阁,错落有致分布在绿荫森森、花卉郁郁的环境中,半亩塘碧水粼粼,启真山怪石嶙峋,令人遐思神驰。体育活动区有400米塑胶跑道、塑胶田径场、绿坪足球场、塑胶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体育馆有多功能健身房和运动教学场地。艺术中心设有排练场、演艺舞台、练琴室、素描绘画室。千兆主干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安装电视、空调等,现代化的设施,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使滨中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茁壮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速腾飞。如今的滨中正驶在快速发展的大道上,一往无前!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