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砌房子
 
作者:洪仁忠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9043 发布时间:[2019-7-8]
  儿时经历像一本历史故事书,越翻越有味道。眼前翻的这一章叫做《砌房子》,每翻一遍,都觉得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家乡农村家家户户都住泥草房,只有供销社、学校等单位才有砖瓦房。虽说是泥草房,但毕竟有房才有家,才能娶妻生子,正常过日子。因此,住房永远是庄户农家的头等大事,而建房子就成为天下第一难事。农村流行的一句俗话:“与人不足,劝人砌屋”,也从侧面说明了砌房难。对我家而言,那时我大哥已20多岁,急等娶亲成家,二哥也快到20岁,原有的三间低矮简陋的茅草房无论如何也没法将就了。于是砌新房成了全家压倒一切的“头号工程”。
  砌房难,首先难在筹钱。砌房需要一大笔资金,对于当时普通农家来说,这笔钱就是天文数字。但是“万里长征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砌房的钱也要靠一点一点攒出来。那年月,农家收入主要靠挣工分,一个整劳力辛苦一年,年底生产队结算,正常年景只能挣到100元左右。而我母亲常年有病,不能劳动,二哥和我还在读书,只有父亲和大哥两个整劳力,年终结算全家根本余不下多少钱。自从有了挣钱砌房的目标,父亲和大哥就起早带晚拼命劳动,二哥和我上学之余也利用一切时间参加劳动,全家人怀着一个信念:多挣工分,挣钱砌房。
  副业是另一个挣钱途径。但那时不准一家一户搞副业,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只能养头把猪,养几只鸡鸭生蛋,都拿去卖钱。手里有了5分、6分,就想凑成1角;有了5角、6角,就千方百计凑成1元。我父亲有炸馓子的手艺,政策宽松时,就炸馓子卖。他手艺好,馓子炸得又细又脆,一把馓子才一两重,凉水就能泡开,最适合妇女坐月子吃。因而特别受欢迎,常常供不应求,也赚了一点钱。
  攒钱一边靠挣,一边靠省。记得那几年,全家省吃俭用简直到了痴狂的程度。全家衣服鞋袜不再添置新的,连过年也不例外。衣服破了补补再穿,哥哥穿过的衣服弟弟接着穿。缺少鞋子就自己编草鞋穿,冬天没有棉鞋就用稻草和芦花编“毛窝子”穿,“毛窝子”口虽然用碎步沿过,可还是常常把脚后跟磨破,再一冻就形成冻疮,血肉模糊,以后会年年复发。床上铺的是芦席,冬天就一床被子,没有铺被,还是两个人合盖,各睡一头,叫“通腿”。印象最深的是皮肉一旦碰到芦席,彻骨的凉。吃的是生产队自己家地里长的东西,粗粮都要省着吃,过年才能吃上两顿米饭。养鸡养鸭下的蛋、地里长的蔬菜,大多卖掉换钱。日子能凑合过去的决不拿1分钱去买东西吃,除了过年家里基本见不到荤腥。来亲戚只是炒两个鸡蛋、拿斤把豆子去换点豆腐。更别说零花钱了,我们口袋里常年空空,对商店里的零食小吃只能过过眼瘾、咽咽口水。
  攒了些钱就要逐步购买材料。当年砌房,尽量用家里现成的材料。家里没有的必须买,如做梁、桁条、门窗等的木材,垫根脚和关键地方用的砖头,少量的水泥、石灰、砂石等。做笆用的大芦柴、苫房用的茅草家里没有,也得花钱购买。
  那时木材上计划,很紧俏,没有计划有钱也买不到。我一个叔伯姨父在公社水利站工作,有些门路。于是拿积攒多年的200多元,拜托他帮忙买木材。记得先后花了两条飞马牌香烟、5斤花生米,还请了一顿饭,前后等了有一两年才买到木材。
  买砖头也费尽了周折。那时砖瓦很金贵,一般农家都是少买一点用在关键的地方。砖头主要用于垫根脚,讲究又有点钱的人家搞“砖保门”“砖保窗”,即门窗周边用砖砌,起加固和美观作用。再好点的是“前檐清”“砖山墙”,即前檐或某一面承受风雨多的山墙全用砖砌。少数人家开始搞“瓦帱檐”,即前后檐口铺几行瓦。我家原有一千多块旧砖,父兄们想把新房建得牢固一点,也好看一点,决定再买点砖。砖当然是县砖瓦厂的质量好,但价格高,又买不到,只好到稍近些的陈李窑厂买了3000块砖。至于瓦就无钱买了。
  运砖难题也只能自己解决。我老家在灌溉总渠北岸,全县西南最偏远的地方,没有一条像样的出路。陆路无法运,只好走水路。那是1974年夏天,父亲和我们兄弟仨在窑厂附近租一条水泥船,爷儿四个用手将砖搬运上船,沿着横沟河先运到场东,又将砖搬下船,搬到排水渠码头。在当地另租一条水泥船,再将砖搬上船,沿着排水渠和杨家河运到家。运砖路上的三天两夜,我们四个人一直吃住在船上,分两班轮流撑船划桨。饿了就啃家里带来的面饼、馒头,渴了就喝河水,困了就在船头船尾封闭舱里躺一会。一路上,遭过暴雨,蚊叮虫咬更不在话下,吃尽千辛万苦才将砖头运回家。
  苫房的草和芦柴也是购买的。家乡苫房传统上多用麦秸和稻草,但强度不够、易腐烂。经人推荐,到灌溉总渠和排水渠之间的中堆上购买了很多大叶红草,俗称茅草,这种草坚韧结实、不易腐烂,是苫房的好材料。编笆的芦柴买了十几捆大柴,根根又长又粗壮。
  筹钱备料的同时,屋基也要早早扛好。屋基选在自家自留地里,座西朝东,与老屋呈L形。新屋基要扛土,土从哪里来?集体农田不能挖,自留地很少舍不得挖。只好把老屋后两块自留地中间的小苇塘戽干,用铁锨将淤泥甩到岸上,晾一寒一春。淤泥晾干后,用小推车推扛屋基。淤泥不够,再挖苇塘周边的柴根垡头来凑。这是重活,主要是父亲和大哥干,白天生产队出工,扛屋基都是起早带晚。那时我十二三岁,上学间隙,帮助大人挖挖土、拉拉小车。经过断断续续几个月的辛苦劳动,屋基终于扛好了。看着方方正正、高高爽爽的新屋基,全家人疲惫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1975年春,新房终于动工兴建了。在屋基杠好夯实后,第一道工序是挖基槽。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家建房穷有穷法子,基础是掺不得假的。动工那天,由请来的本家伯伯叔叔哥哥们,加上自家几个劳力,头十把铁锹铁锨一齐开挖。挖好的基槽宽约1.2米、深约80公分。挖上来的土摊开晒干拍碎,掺进石灰粉拌匀。然后往基槽里填一层石灰土,借用生产队的耕牛下槽里踩踏。踩实一层,再填再踩。转角处牛踩不到,就用铁夯夯实。据说这是那个年代农家建房地基处理最讲究的了。
  接下来是砌砖基础和砖墙。这是专业性很强的活,必须请“大工”(农村土瓦工)了,“大工”是按天算工钱的。还要请几个小工,负责打下手,如搬砖、拌兑运送砂灰等,一般是请庄上邻居中有空闲又有经验者来帮忙,带有“换工”性质,不需要付工资。凡是请来的大小工,都要供应午饭及上下午两顿“接饷”。午饭正常是米饭加四菜一汤,开工、上梁、收工加到六个菜,大多是鸡鱼肉蛋、豆腐千层这些农家菜,份量要足够。“接饷”是自家蒸的馒头、卷子,再买些烧饼油条,就白开水。砖基础俗称“垫根脚”,主要用旧砖,四面外墙砌六七层扁砖。砖基础砌得很快,两把瓦刀半天就砌好了。接着砌前檐墙和北山墙,为了省砖,砌的是中空的“斗子墙”,砖头都是立着的。
  最累人的是砌泥墙。后墙、南山墙和一道中隔墙是泥墙。砖基础和砖墙一砌好,就要砌泥墙。用的泥必须是预先制作的熟泥,是在旁边自留地上整出一块长方形的地,周边用土垒成池子,将池里的土换成油泥土,厚三四十公分。然后一边往池中灌水,一边光脚踩踏。踩踏遍数越多泥越熟,直到脚踩下去难以拔出来为止。然后放置几天晾到大半干,就可以砌墙了。想当年爷儿四个还真“英雄”,竟然不请工,自家垒泥墙。分工是这样的:大哥负责用铁锹将备好的熟泥制成约15公分见方、长约40公分的长方块;我负责搬运,用蛇皮袋做一个兜兜,扣一根带子像围裙那样挂脖子上,两手捧着兜兜装运泥块;父亲最有经验,负责垒墙,把我捧来的泥块一块块码好垒齐夯实;二哥负责铲墙,用铁铲将垒过的墙体两边铲平铲齐。第二天要“鞭墙”,即用绳子缠绕的木棍抽打墙体,使它更结实。垒墙共进行了三次,每次垒约80公分高,中间间隔一星期左右,下面墙体干得差不多了,才能垒上面。我家这样砌墙,乡邻都投来惊异的目光,感叹道:你家真有本事,砌墙都不请人,自己砌。父兄们总是笑着回答:自家能做的事,就不麻烦人家了。
  墙体砌好后,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上梁。上梁的吉日好像是农历四月十六,之前木工师傅提前进场,对木料进行选择和加工,选取最长最直的木料做正脊桁条,并把三角梁拼装好。上梁这天一大早,请来的各路人马都早早到位,按照各自分工紧张而有序地忙碌起来。木工师傅先将一架三角梁立好固定牢,再将桁条一根一根地安到三角梁和山墙、界山墙的“山尖”上,从下向上安,寓意步步向上。架桁条很费工,要把每一根桁条都架平架直,使屋面保持一个平面,就需要不断地削高垫低、逢弯取直,非常考验木工的水平。
  上梁仪式是从安装中梁(即中脊桁条)开始。预先在中梁上挂好红绸布,两头拴好麻绳。上午约十点出头,太阳上升阶段,木工大师宣布“吉时已到”,鞭炮齐鸣,中梁开始安装。这时庄上男女老少许多人前来贺喜看热闹。那天正赶巧,上梁时下了一阵雨,木工大师立即说喜话:“砌新房,雨浇梁,喜鹊登枝喳喳唱,一代更比一代强......”边说边将事先准备好的糕、粽、糖果、香烟等撒向人群,人们边抢边发出阵阵欢呼声。
  按照习俗,上梁当天要将房顶覆盖好,保证天黑新屋里看不见天空。因此上梁后,紧接着苫房顶,当天全部苫好来不及,就先把柴笆片盖好。负责编笆片的人一大早就开始忙活,按照房顶尺寸,用大柴编织成大块篱笆片,共编3块,前、后屋面各盖一块,另一块对折盖房顶。上午编好柴笆,下午安装,用细铁丝将笆片牢牢固定在桁条上。
  第二天接着苫草。苫草也是技术活,苫得好能保证很长时间不漏雨。因此我家很早就约请好庄上苫草技术好的三大爷等人。苫房前,先将茅草一把一把梳理捆扎好,用铡刀铡齐整。还要制作好足够的熟胶泥。苫草时,在柴笆片上抹上厚厚的胶泥,先从前后檐四角苫起,再苫檐口和四道垂脊,然后苫中间,从下往上苫,最后盖中脊。房顶盖好,新房的主体工程就完成了。
  后面的扫尾工程还有很多。门窗制作安装自然是请木工师傅来做。至于泥墙、做地平、铺滴水这些活家里人能干,就抽空慢慢干。房子砌好后隔年把还要披墙,就是在外墙体上一层一层地披上麦秸,像小姑娘的百皱裙,让墙体更加经得起风吹雨淋。
  经过全家几年的精心筹备、近两个月的日夜辛劳,三间宽敞明亮(相对而言)的新房终于落成了。望着由无数心血和汗水浇铸的新房,全家人虽然疲累不堪,但心中充满了巨大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而对我而言,这次砌房的经历更加刻骨铭心:它让我懂得了美好生活要靠辛勤劳动的双手去创造,明白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也看到了一家人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所焕发出的巨大力量。这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让我在此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终身受益。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