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岁月流转,情怀永恒
 
作者:原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 薛德朗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5891 发布时间:[2019-7-17]
  我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记得小时候住的是破草房、吃的是野菜糠,穿的衣不遮体,日子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下,我由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担任原正红乡党委书记、原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等职务。回忆过去,许多事情历历在目。
  1984年在正红建立杂交稻种示范基地。当时的杂交稻品种优、产量高,同样条件下,亩产量比其他品种水稻要多产200斤左右。但在苏北地区没有这种杂交稻品种,只是省农委种子公司苏州示范种子培育基地有,因数量少未向苏北地区推广。我在新华日报看到杂交稻高产的消息后,立即动身去南京找省农委领导。我诚恳地向省农委领导汇报了正红乡的农业生产情况,农民期盼能得到优良水稻品种,提高水稻产量。省农委领导听说我来自顾正红烈士家乡,特批一万斤杂交稻种。这让我非常高兴,我拿着省农委特批的条子,从苏州运回稻种,选择在大港大队栽插2000多亩。秋收时亩产超过千斤,比其他水稻多收200多斤。1985年,全县普及推广栽种杂交稻。在当年秋收时,市里在正红乡召开杂交稻高产丰收现场会,向全市推广杂交稻。当年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县委授予正红乡一等奖,还给我记功。
  当时我作为乡党委书记,想方设法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好农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应尽的职责。我觉得,只要一心一意为农民作想,就会受到群众拥护,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在改革开放的劲风吹到乡镇时,我着手推进正红乡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认真思考正红乡未来的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商贸市场。可当时乡政府所在地是东西走向的一条小街,街道东侧是河道,西侧是外乡镇土地,街道无法延伸。为了从未来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考虑,我多方征求民意,决定开拓一条南北走向新街道。经过努力,1985年建起长1000米、宽25米的新街道,方便群众进行农产品及商品交易。
  乡镇经济发展仅靠农业还不够,需要发展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我先后到南京、上海多方联系,联合创办乡镇企业。两年内,我们与上海横联合作,在滨海创办了第一家纱厂和服装厂、毛巾十二厂,与南京企业联合办起化工厂、针织厂,与盐城食品厂联办饴糖厂、食品厂,与县内企业联办印刷厂、综合厂和编织厂。两年内,正红乡出现了十多家企业,农民既种田,又进工厂挣钱,口袋一下子就鼓了起来,出现不少万元户、十万元户甚至有几十万元户。当时,处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我们的做法在全县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县委县政府先后在正红召开过两次乡办企业现场会,大力推广正红乡镇企业经验。
  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抓好经济发展和民生这两个关键,其他工作就能顺利推进。回想当年,我的工作思路就是这样确定的。在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正常轨道后,我带领一班人着重考虑改善民生问题。当时全乡有120名五保老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无依无靠的有62名老人。实行土地承包后,为解决这些五保老人的生活问题,我着手筹建敬老院。1987年,我发动乡办单位、各企业集资20多万元,又争取县民政局补助几万元,建起60多间砖瓦结构的平房,购买了电视、床铺被褥等生活用品,安装电话、广播,每个房间一年四季铺盖齐全,安排62名无依无靠的老人住进敬老院,明确专人负责他们的生活料理。为改善老人的生活,乡政府还开挖十亩鱼塘,划出四亩菜地、两亩活动健身场地,配置老年人健身活动器材,让这些五保老人在敬老院里快乐地生活。
  现在,我已迈入耄耋之年,过着无忧无愁的晚年生活。回望三十多年的工作历程,我没有虚度年华,而是尽心尽力,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我感到自豪。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