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划进水做的江南
 
作者:张永祎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6273 发布时间:[2019-8-23]

  不知是什么时候,拥有了对江南文化的挚爱。对此,我也曾认真思考过,大概是在大学期间看到影片《早春二月》留下的“后遗症”,如果要说得更远一点,就应该是影片《小城之春》了。但问题是看到《小城之春》是在《早春二月》之后,《小城之春》的拍摄却在《早春二月》之前。

作者张永祎近影
  “二春”影片除了春意盎然的故事和春寒料峭的情节外,都不约而同地描绘了春色满园的水乡景色:一河两岸人家,白墙黛瓦油菜花,烟雨深处,小巷幽静,油纸伞下,婉约柔美,轻盈素雅,能不忆江南?因此,江南之于我,早已是跃跃欲试的内心视像,更具有梦牵魂绕的至美境界。只是没有遇到恰到好处的契机,也就不能形成款款而来的文字。所以,写作之初,主要集中在美学研究、文艺评论,尤其是影视评论上,对《红高粱》《追捕》《舞台姐妹》《渴望》《外来妹》等都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几十年一路走来,与历史同步,随时代同行,直到有一天《东方潮》杂志邀我撰写《江南名镇》专栏,这才有机会把内心凝结的江南情感充分激发出来,50篇江南名镇,让往事成调,使回忆成曲!非常感谢陈国海先生提供这个机会,后来应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文明之旅》邀请,自己对江南古镇的形成发展、文化特质以及人物故事等又进行系统把握和研究,所获一孔之见、一心之得,随后都通过报刊散文随笔的方式抒发出来。这次汇集出版的,基本都是近年来发表过的作品。
  我喜欢思考江南文化,对自己与江南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校准定位,这不仅是别人的不断追问,也是扪心自问。我一直认为,江南非常适合文人,因为在文人眼中,江南的审美价值总是脱颖而出、一马当先,以至于许多文人为此神魂颠倒、前赴后继,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在他们的笔下变得灿烂如花。热爱江南,陶醉江南,这是许多人心中无法拒绝的感觉,也代表着一种生命的纯真,与生俱来,由来已久,早已融入了血液、深入了骨髓、注入了灵魂,自己也时常会把江南文化视为与中华文明进行交流对话的亲切方式,在中华文明的鸿篇巨制中深情翻阅着江南文化的特色篇章,通过江南文化的遗存,对“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伦理规范”“道德准则”等进行自我发现的注解,这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执着,更是一种幸运,“因为爱着你的爱”,所以就会“梦着你的梦”,如影随形跟着这种感觉走了许多年,去了很多地方,思考了很多问题,付出了很多精力,也愈发觉得与之水乳交融,血肉相连,恋恋不舍,时时难忘。
  所以,每每到了江南古镇都有一种兴奋的感觉,多少年来都是如此,好像不是为此而来而是因此而生,这里就是自己的精神原乡。褪尽岁月的铅华,留一影梦里乡愁,自在、洒脱、随心、尽兴,每一次“探亲”都是乐在其中,兴致盎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品尝着沉静的味道,花如烟火遍地燃,细雨携裹万重山,这一次次的润物无声、这一回回的经验积淀,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垫高自己的价值建构和审美期待。特别是看着那些高高低低、林林总总的水岸人家,总有一种欲罢不能和取之不尽的美感:每一个微亮的窗内,都可能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每一个河埠头,都曾接纳过许多岁月;每一扇古老的木门,都锁住过一屋子的寂寞。现实生活的喧嚣浮躁,时常会有箭在弦上的感觉,许多人却忘记了调慢时间的节奏,让自己的身心舒缓下来。这一刻,多情的江南会向你走来,悄悄浸润着你疲惫的心灵。你冒着烟雨蒙蒙,踩着青石板的小路,走进幽幽曲曲的幻梦里,拨开时间的斑驳痕迹,满腔热情去拥抱江南雨巷的全部生动,这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向江南深处挺进,也就成了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所谓向深处挺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调查层面。知道是来源于看到、听到、感觉到和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我跑了许多江南古镇,“月光追一束光芒,却遗忘了委屈”“看天际沉默,谁深埋苍穹”,特别是在写作中发现许多症结,百思不解,难以为继,这时就更希望通过实地考察,追踪线索,追根寻源,去寻找到芝麻开门的“灵异”钥匙。有时步行、有时骑车、有时坐船,围绕江南文化的圆心,在古镇的年轮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利用这样的机会,我拜访了许多江南文化的基层研究者,感谢他们敞开心扉,倾其所有,许多研究成果都给我以有益的启示;自己也特别喜欢与原住民聊天,尤其是那些大爷大妈,别看他们讲话唠唠叨叨,但他们可是活着的历史、嘴上的春秋,许多故事不见经传,也无从查考,但从他们嘴中说出来,比典籍来得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经常会有助于触类旁通,摆脱瓶颈,发现新意。
  记得有次到锦溪古镇,看到有位老大爷在向游人解说,待他忙完后,我向他请教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陈妃水冢。他告诉我有两种说法:一是说陈妃途径锦溪,突发疾病,因为喜欢这里,皇帝就把她留葬于此;另一种说法是,陈妃来过锦溪,对这里的景色流连忘返,为满足她的生前所愿,皇帝在她死后就将其水葬于五保湖中。他还不无自豪地说,不管是哪种说法,都说明锦溪这个地方太美了,以致皇妃对此都情有独钟。
  另一个是阅读层面。平时注意涉猎这方面知识的聚焦阅读,包括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等等,很钦佩许多学者视野开阔、独辟蹊径,仿佛打井钻探一样,不断掘进到江南文化的深处,见人所未见,到人所未到,高山仰止,每每惊叹,如饥似渴,汲取营养,努力学习了解最新研究成果。也经常会去向专家们请教,他们在许多专业性的问题上给予了非常专业的指导,自己也尽力去打通、联通和融通相关知识,时常站在时光的立交桥上,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反复印证,对江南文化有一个总体性把握和主导性思考,进一步廓清模糊认识、模糊知识、模糊学识,不断建立健全正本清源的探究思路。也就是说,对于答应自己的事情,不仅要做实,更应该做好。
  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把自己赶到江南小镇。跑多了、跑累了,就一个人坐在茶馆里,看外面的雨下个不停,飘飘洒洒,如何把整个世界淋个透。河面上的圈纹点点,乌篷船划来划去,五彩缤纷的雨伞,来来往往,婀娜多姿,在桥面上不时变幻着不同色彩的画面组合。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精彩,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境界。寂寞也是享受,空灵才能自在。常常就是这样怡然自得地坐着,处于安静的一角,不染风雨、不惹尘埃,从容不惊、不徐不疾,正如林清玄所说,“人不是向外奔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因此,这个时候,不是孤单而是聚合,不是单飞而是缤纷,“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一切皆深”。环境如此淡泊宁静,内心早已风起云涌。那次到江阴市长汀镇看上官云珠故居,也就差那么一点,人家关门了,夕阳西下,古街宁静,行人稀少,只好独自站在门外痴痴凝望,不一会儿,就好像看到天真的小均荦扎着两个小辫子,从门里走出来,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原来江南不仅漂在水上,也浮在想象之中,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现实拒收我们就超越现实,思维邀请我们就出现想象,恰好在这个时候,反而会激发出许多的灵感,不由自主插入许多意想不到的记忆画面,水到渠成实现某种价值的叠加。生活辩证法就是这样,有时好像眼前没有结果,但最美的风景却已在心里登场,有时事与愿违,反而成了事半功倍,这时候心灵的增益、情景的再现,也许会获得更多。更有甚者,那种求而不得的遗憾,也会带来心心念念的牵挂,长此以往,竟可以静默成诗,至少可以让我们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遇到的那些并不完美的人和事,行旅江南尤其如此。
  为了提炼心中的感觉,到达自己心里那个准确的点,常常会抓耳挠腮,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写作毕竟是移情入境、脱胎换骨的过程,写不出来的时候,我也不去硬写,更愿意逃离“书房”,看看闲书、看看微信、看看电视,在客厅里温一壶灯光泡茶,享受一段悠闲的时光。事实上,这个时候大脑的发动机也许并没有熄火,漂浮的大陆仍在四处碰撞,待到火星撞地球、彗星破长空,突然之间就找到一条快捷通道,一举会把那些迟言滞语摆渡过去,堵塞变通途,以后就一通百通,以致一气呵成。
  这恰恰与奔赴江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一个人把身心放置在江南的如诗如画中,放空心情、放松自己,其实生生不息的人生梦想并没有走远,一直都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讲,穿越江南也是许多人充实人生的使命。对于那些对江南充满着向往的人,不仅要走进江南,还要融入江南、划进江南,不仅要去过江南更要理解江南。因此,对于我来说,及时记录心中的江南,常常深感刻不容缓,有感而发,立竿见影,与其以后让时光倒流从头再来,还不如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做起,让将来的自己不再为曾经错过的灵感而后悔。
  对于江南文化的认知,我主要集中在江南的风土人情,希望从江南美学的角度,争取引人入胜,写得发人深思。既然希望通过江南的烟雨去滋润岁月的灵魂,就必须了解那些庭院深深几许的前世今生,必须揭示那些男欢女爱的柔情万种和凌厉剑气的江湖传说,必须反映繁花似锦的风俗传统和出人意料的跌宕情节,还必须描绘出心灵深处的香气和飘在舌尖上的味道。江南文化如此清澈纯净,韵味醇厚,让我们心旌摇曳,陶醉其中,风生水起,娓娓可述:饮醉婉约清词丽句,吟唱红尘起承转合,口噙余韵唇齿留香,踏入河岸流水澹澹,所见所闻都属于情之所至、兴之所至、笔之所至,没有事先预定的统筹安排,乃是一个个的独立成篇。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可能是一个独立自足的“页面”,但到了汇集成书的时候,就发现系统性不强、碎片化严重。
  如何能够使“杂乱无章”变得“遵纪守章”?自己得定下神来,认真寻找江南文化的贯穿主线。思前想后,反复斟酌,也和许多朋友进行讨论,翻来覆去总也绕不过水,其实,也不需要绕过水,江南文化的核心不就是水吗?江南是水乡,千百年来,就是铺天盖地的水,滋养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没有水的灵动玲珑,就不可能有江南的锦绣华章。因此,江南是写在水上的历史、铺在水上的绸缎、行在水上的春风、走在水上的小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不停,时过境迁,有些意象好像随流远去,却不知更多的已铸入灵魂。水是永远的江南、水是魅力的江南、水是灿烂的江南、水是全部的江南。以水为宗,总揽全局,是这里所有文化现象发生之源、之体、之因、之果。
  当把这条主线抓住后,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将文章分为九个版块:《灵性如水》主要介绍充满水性的江南文化;《灵巧如水》主要介绍巧夺天工的江南符号;《灵魂如水》主要介绍摄人魂魄的江南传说;《灵感如水》主要介绍灵感各异的江南文人;《灵动如水》主要介绍灵动委婉的江南艺术;《灵趣如水》主要介绍生动有趣的江南故事;《灵秀如水》主要介绍灵秀悠远的江南名胜;《灵妙如水》主要介绍灵妙迷离的江南轶事;《灵气如水》主要介绍焕发灵气的江南记忆。这样的归类,也许是片面的,甚至有交叉重复还会挂一漏万,但通过这样的排列组合,九个版块、九十篇文章,九九归一,一字在水,突出一以贯之,至少可以表达一种强烈愿望,就是希望通过整饬贯穿的思维路径,能够帮助读者打开眺望江南悠悠岁月的一扇天窗。
  文章编排后,书名又成了问题。书名是书的眼睛,是否炯炯有神,关系到能否一见钟情,甚至一往情深,基于这样的考虑,筛选和过滤掉许多选项,总是觉得不如人意。有一次与责任编辑聊天,谈到这个问题,征询他是否可以用“水做的江南”,得到了他的认可和肯定。他认为,这个书名形象生动,也比较贴切,关键是点准了江南的穴位,同时还富有某种自然哲学的意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先”。我也觉得比较可行:一是指明了江南题材;二是突出了水的文化;三是阐述了互为因果的关系;四是用很江南的方式来表达江南。为了说明清楚选题的来龙去脉,记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撰写自序《水做的江南》,希望能够以此统揽全书,窥豹一斑。
  为了呼应书稿的内容,对封面的设计尽力体现水韵江南:一是突出水乡风貌。要有小桥、流水、人家、河埠头、乌篷船等显著标识。二是反映江南特点。有江南的那种朦朦胧胧的深邃意境,让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此,没有采用过于直白的照片,而是呈现出一种绘画的方式。三是体现中国意味。让拱桥和倒影形成一个闭环,这样可直抵中国文化心灵深处的“尚圆情结”,以进一步强化圆融、圆满和团圆的召唤结构。四是显现春天感觉。整个底色运用的是绿色,希望给人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感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和感恩者,有幸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年初就盘算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满怀深情,捧上美好,为祖国母亲庆生敬献一份属于自己的礼物!因此,对入选本书的作品精挑细选、严格把关,对收入的文章重新校改,力求完美。所叙所写,也许蜻蜓点水,甚至无法涵盖江南全景,或许还会有错漏之处,但希望通过自己的视角,尽最大努力,推介自己所知道、所喜爱的美丽江南。这里,春色迷人,百花盛开,花枝绰约,光影摇曳,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烟云疏雨如淡墨写意。大美江南,唯美江南,柔美江南,优美江南,“因为刚好遇见你,留下足迹很美丽”。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面对可遇不可求的瞬间,感受那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如蝶的思绪还将在岁月年华的深处曼舞,更会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之后绵绵延续……  
注:此文为江苏人民出版社《水做的江南》一书后记(略有删改)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