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滨海人民的奉献之歌
 
作者:县教育局原党委书记 杨修松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5932 发布时间:[2019-9-6]
  淮河入海水道建设是新中国治淮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中华儿女完成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一份完美的答卷。初夏的早晨,我步入淮河入海水道大堤,看到南北两岸平行的河道,泛着银光伸向大海,不禁想起当年采访滨海人民为国家舍小家、支持防洪工程建设拆迁的情景,他们为了淮河入海水道的建设所作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将一同被载入新中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史册。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干流横跨豫、皖、苏等省。历史上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齐名天下,因其富庶繁华而闻名,自古就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古代淮河东流入海,但因历史上黄河数次南泛夺淮,淮河入海故道淤积,洪水南泄,形成了混乱不堪的水系,出现了洪、涝、旱、渍、碱交相为害的深重灾难。仅民国时期,淮河就发生了1921年、1931年、1938年三次特大洪涝灾害,“饿殍载道”的深重灾难,给两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早在民国时期,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过辟专道引淮入海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的号召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审定,于1950年确定兴建淮河入海水道的宏伟规划。然而,因种种原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实现。199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后,淮河入海水道建设的战斗终于打响。该工程横穿苏北腹部,涉及淮阴市的青浦区、淮安市和盐城市阜宁、滨海两县及淮海农场,全长193公里,在滨海县境内有62.5公里,还有海口枢纽、总渠枢纽两大工程。征地拆迁,涉及全县5个乡、40个村、176个村民小组和45个企业事业单位,共需挖压占用土地4万多亩,迁移6000多户、2.2万人,拆除房屋1.84万间。
  根据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计划,1999年度淮河入海水道分两段在滨海境内实施,一段是从陈涛恒圩河到振东五丈河,另一段从天场塔沟村到坎南阜中村,全线长21公里,需征用土地4981亩,拆迁1103户、4216人,拆房3328间、6.5万平方米。面对如此庞大的拆迁任务,滨海人民发扬老区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大力支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拆迁工作实施后,在不到一个月内,全县就基本完成所有拆迁房屋及地面附属物的搬迁任务,为确保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如期开工奠定了基础。
  为加强对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的领导,保证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县委、县政府成立以时任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负责淮河入海水道建设日常工作。各有关乡镇党委、政府相应成立淮河入海水道移民搬迁指挥部,抽调水利、土管、农房等单位的精干人员为指挥部成员,具体负责移民拆迁安置工作。
  1999年11月2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淮河入海水道拆迁动员大会,发出总动员令,各乡镇也先后召开有关村组干部会、拆迁户会,广泛宣传开挖淮河入海水道的重要意义,宣传移民安置政策、拆迁补偿政策,使广大群众形成共识,服从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大局,自觉做好搬迁工作。
  随着冬季第一次寒流来袭,气温下降到零下七八度。凛冽的寒风像一把钢刀刮得人脸庞生疼。然而,在我县境内的淮河入海水道拆迁现场却红旗招展,一番热火朝天的场面。
  淮河入海水道这一跨世纪生命线工程的建成,将使淮河百年安澜的企盼美梦成真,使群众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们理解支持,但这一切也需要作出奉献。这项工程对滨海来说,可以说是为了全局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为苏北淮河流域2000万人民、300万亩土地开辟一条淮水入海的主渠道,使洪泽湖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标准,老百姓称之为“奉献工程”。
  原新港乡拆迁安置任务最重。全县拆迁1103户,新港占一半以上,达680户,而新胜村又是新港乡拆迁安置重点村,全村324户人家,需要拆迁238家,其中有100多户曾在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和排水渠时两度搬迁,此次拆迁已是第三次为国家作贡献。原该村党支部书记侍广新也是第三次拆迁,看着积攒多年才建起的两间砖瓦房和五间草房,侍广新一家人心里难受,其他农民也没底,就跑来问老支书。老支书开导说:“前两年在电视里常看到上游发洪水,农田淹了、工厂毁了,国家遭受巨大损失,群众付出了巨大代价。现在政府下决心开挖入海道,就是要让洪水顺顺当当入海,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我们现在吃点亏也是值得的!”听了支书的一番话,大家二话没说,纷纷行动起来。其实,老支书说得轻松,可细算起来,他家的损失非常大。房屋拆迁后,建新房仅靠政府有限的补偿是不够的,加上新安排的宅基基础不牢,新购的建房材料无法进场,只好先搭建一间棚舍临时住下来,全家9口人挤住在一起,待开春后夯实地基再搬迁。仅搭棚舍和两次搬迁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此外,老支书卸任后,承包排水渠堤上45亩地种植刺槐树,树刚长到直径8至10厘米,不成材又无处移栽,拆迁通知下来后,老支书忍痛花了1000多元雇人砍了这批树,可树小没人买。仅此一项,就损失了几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像侍广新这样因搬迁损失几万元以上的农户全县有600多家。
  陈涛横沟村是全乡唯一的一个拆迁村,涉及到271户、1088人。该村年近80岁的老复员军人、共产党员韦乃明一家几代几十口人全在搬迁范围,7个儿子、一个女儿共拆掉房屋34间,有些子女担心拆迁补偿金少不足以建新房,老人开导说:“政府开挖淮河入海水道是为群众做了一件大好事,挖这样的大河,没要我们出钱还为我们补钱,这在旧社会是办不到的。现在又新建了中心村,通电通水通电话,我们打心眼里应该感谢政府啊!”
  原坎南乡阜中村农民张立荣说,在他刚出生那年,国家开挖苏北灌溉总渠,他家恰好处在拆迁位置,好不容易建起的丁头舍只好被拆掉,不愿意远离故土的张家就在渠北边堤下又安了家。哪知就在张立荣呀呀学语时,国家又决定在总渠北侧开挖一条排水渠,刚好又从张家通过,张立荣的父亲只好又拆掉刚建不久的两间茅屋。不料到1992年,国家重点工程通榆河开挖,张立荣家又在河道上。建设淮河入海水道又让张立荣搬家,他家成了全县因国家重点工程而拆迁次数最多的人家。张立荣说,拆迁的损失是挺大的,但政府给了补偿金,又帮助各家安置到规划好的中心村来,水、电、路都通了,该想的,政府都给想到了,个人有点损失,将来还可以挣回来。
  淮河入海水道的顺利建成,铸造了淮河入海的千秋辉煌,实现了淮河两岸流域人民百年的夙愿。如今,他们共同在祖国的怀抱里,过上了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