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县城管局专版
 
作者:admin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5374 发布时间:[2019-9-10]

把园林搬进城市 让市民拥抱自然

———我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亮点频现

  近年来,我县按照创建国家园林县城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善于创新,明确目标,细化措施,从而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亮点频现。
  变废为宝  华丽蜕变
  我县始终秉持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理念,积极发现和充分挖掘县城现有土地资源潜力,将县城规模扩大后规划区内的4处废弃窑厂和取土坑改造建设为分布于县城核心区域的大型公园,成为苏北地区大型城市公园最多的县城。
  南湖公园位于县城南侧,东西两侧分布着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行政办公中心。该公园前身为废弃窑厂多年形成的取土坑,周边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较差。2004年,我县对该处按照古典园林式公园进行设计,将取土坑与南侧丁字港河、北侧师苑渠联通,在沿河岸坡栽种层次分明的花草植被以及各种灌木、乔木,依托原有地形,建设驳岸和园路,合理布局亭台水榭和观景平台。通过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改造,将原有的杂乱无章的取土坑改造为水绿特色明显、景观错落有致、功能完善配套的生态公园。
  西湖公园位于县城西侧,原为废弃多年的旧窑厂,地势坑洼不平,荒草丛生。2009年,我县启动西湖公园建设,拆除原有的废弃厂房和烟囱,将窑厂取土坑改造为景观湖,沿岸栽植水生植物,营造原生态的软质驳岸,在湖面建设九曲回廊,沿湖栽植各类植被及各种灌木和乔木。2013年以来,通过多次改造提升,铺设透水混凝土健身步道,完善了园内雨水排水系统,栽植美人梅、垂枝梅、龙游梅、盆景梅花、造型梅花5个品种梅花584株。如今,西湖公园已成为周边市民健身休闲的重要场所。
  清水湖公园地处县城北片区中心位置,利用原有的废弃取土坑进行改造建设,北侧与清水河相连,东侧与张家河相通,属于我县特有的自然河流水系,水质优良,生态丰富。依托原有的不规则的水岸,栽植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护坡栽植草坪和各类地被,将水和绿两种元素有机糅合到景观设计之中。沿岸铺设了彩色透水混凝土健身步道,通过乔木、灌木和水生植物的间次交融,形成立体生态绿廊,通过自然起伏、高低错落的河岸和蜿蜒曲折的溪流式河道、错落有致的景观节点,形成移步换景的景观效应,成为县城北区域最大的功能性景观和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活动空间。  
  街头游园   星罗棋布
  为解决县城老城区公园绿地偏少、公园绿地总体布局不够均衡的问题,我县努力克服老城区用地紧张的困难,积极利用道路节点、街旁空地,通过拆违建绿、化整为零的方式,新建、改造街头口袋公园36处,在口袋公园内栽植榉树、朴树等适生乔木,通过灌木、花草植被将公园与周边道路、建筑物进行隔离,安装座椅、健身器材等服务设施,打造“小而精”的街头小游园,为广大市民提供舒适的休闲健身场所,不断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综合改造  品质升华
  近年,我县对南湖公园、西湖公园、清水湖公园、滨海公园等大型公园持续开展园林绿化和功能设施的提升改造,努力打造特色主题公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公园绿地的品质层次。
  在南湖公园改造过程中,以打造桂花主题公园为重点,对南湖广场北侧绿地进行改造,栽植以桂花为主的乔木500余株,配以垂丝海棠、碧桃、珍珠梅、日本晚樱等灌木和花叶蔓长春、黄金菊、金钟花等26个品种花卉。按照二类公厕标准,对园内公厕进行改造提升,改建、出新旱榭。新建彩色透水混凝土健身步道,美化公园环境。新增监控22处,实现对园内各个节点、园路、广场等监控的全覆盖。对园内陈旧标志进行更新,新安装标志标牌80处。
  在西湖公园改造过程中,以打造梅花主题公园为核心,栽植美人梅、垂枝梅、龙游梅、盆景梅花、造型梅花5个品种梅花584株,彰显梅花主题特色。栽植榉树120棵,提高园内乔木档次。改造九曲桥景观亮化,更换园内景观灯70杆。园内共新增监控22处,基本覆盖园内各个节点、园路、广场等部位,对园内陈旧标识进行更新,新安装标志标牌20处。
  在清水湖公园改造过程中,以打造樱花主题公园为目标,主要栽植香樟、银杏、水杉、乌桕等12个品种的上木300株,樱花、碧桃等15个品种下木400株,植被小苗主要配置红叶石楠、金森女贞、金边黄杨等30个品种,零星角落铺设草皮。对人和广场、天和广场、地和广场以及北侧健身广场1200平方米的铺装进行维修和改造,改善广场观赏效应。对园内园路进行重新改造,硬化路基,铺设平石和鹅卵石,提高市民休闲锻炼的舒适性,累计改造园路2200米。建设1000多米彩色透水混凝土健身步道,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健身运动体验。按照二类公厕标准,改造园内公厕;对驳岸栏杆全部进行更新,对园内标识系统进行全面更新,安装监控20处;根据国家标准,对园内应急避险设施进行改造。
  为改善南湖、清水湖、师苑渠等景观水体水质,2017年,按照“进度最快、投入最少、治理最彻底”的总体要求,由城管局牵头,组织实施了南湖水系水质治理工程,从源头治理南湖、师苑渠、二斗渠、育才大沟、西大沟等南湖水系的水质。一方面强化治水,由中科院湖泊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重点对湖(渠、沟)底黑臭淤泥进行清理,调整改造水底地形,并对水底淤泥进行消毒和翻晒,栽植水生植物,改建生态驳岸,累计清淤14.1万立方米,更换水体320万立方米,整理湖底19万平方米,回填、外运土方3.5万立方米,清理杂草、杂物5万余吨。另一方面强化治污,新建截污管道500多米、强排泵房3座,从源头杜绝污水入湖;联合环保、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南湖水系沿线住宅小区、工业企业非法排污行为,及时发现和封堵排污口,累计查处非法排污行为30多起,封堵排污口120多处。南湖水质治理工程历时近4个月,有效根治了长期以来南湖水系水质黑臭的顽症。治理后的南湖水质清澈,生态良好,重新成为滨海市民最重要的休憩、健身、玩赏的重要景点。
  林荫相连  遮阳蔽日
  我县大力推进林荫路建设,对县城港城路、富康路、景湖路等26条主次干道行道树进行升级改造,优选遮荫效果好、成荫快的榉树、朴树等适地适生树种,将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搭配,让林荫路成荫快、遮阴好、景更美,力争达到“有路就有树,有树就有荫”的目标。在建设改造过程中,坚持行道树补栽与绿化隔离带大树栽植相结合的原则,按照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对缺损行道树全面排查并补栽,做到完整无断线。同时,在海滨大道、新建中路等道路路边停车泊位周边栽植蓬径较大、遮阴效果较好的大树,在滨海公园南门、县客运中心门前等处建设生态林荫停车场,增绿荫,增绿量。
  绿色动脉  活力迸发
  我县在基本完成县城大型公园、街头游园、道路绿化等公共绿地布局和建设的基础上,坚持系统思维,大力实施城市绿道建设,根据市民的休憩、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城市绿道将县城各项功能配套设施进行统筹规划、有机衔接,新建、改造城市绿道达40余公里,形成了师苑渠、阜东北路等串联城区与城郊的绿色生态步道系统。
  在建设改造过程中,在绿道沿线配套完善健身器材、无障碍设施、公共自行车站点、公交站台、休息座椅等各类服务设施,完善各类标牌标志,结合绿道沿线景观,设计安装形式多样、造型独特的节能照明亮化设施。同时,有机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绿道路面材质选用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材料,两侧绿化中还因地制宜推广引入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海绵措施,采用微地形建设、水生植物净化、雨水利用等众多工艺做法,增加雨水资源利用率。如今,串联起城乡风景的一条条绿道,已经成为百姓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生态廊道  拥抱自然
  我县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有序推进,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在县城人民北路、人民南路等连接城郊的主干道和G204、S327、S328、G15等交通干线两侧以及通榆河、淮河入海水道等河道两侧,大力实施城市绿色廊道建设,将防护林带与城市绿地进行无缝衔接,打通城市与郊区生态通道,对原有绿化进行提升改造,增加水杉、女贞、垂柳、栾树等适地适生树种,形成植物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景色优美别致的绿色走廊。结合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整治和“蓝天碧水”保卫战行动,同步推进绿色廊道建设,通过拆违建绿,将原有的违法建筑、非法码头、违规企业等取缔后,因地制宜栽植绿化,实现生态修复。
  滨水秀丽  漫行林间
  师苑渠风光带全长2.5公里,沿线有住宅小区15个,医院、学校、商业广场等城市要素齐全,东侧连接南湖公园、滨海公园,北侧紧靠体育公园,西侧与育才河、通榆河相通,是县城重要的城市河道和生态休憩场所。师苑渠风光带共分为3期建设,在景观设计上依托原有的自然河道,顺应原生态自然岸线,建设生态驳岸,护坡栽植花草,将岸线与水体自然融合。两岸栽植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榉树、朴树、垂柳、红叶石楠等乔木和花灌木,采取常绿、观花、彩叶树种与落叶乔木相搭配,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园林景观。沿线共有亲水观景平台8处,南北两岸分别建设了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健身步道,各类指示标牌齐全,沿线配建了公共自行车站点和公交停靠点。在园路设计上,采用蜿蜒曲径的手法,形成移步换景的景观效应。通过多次改造提升,师苑渠风光带内的植物配置更加丰富,滨水观赏更加便利,水绿相映、空气清新、静谧舒适、功能完善,成为县城内最具特色的健身休闲步道。
  育才河风光带位于县城西侧的育才河,是近年来我县新建的河道绿化精品工程。该处风光带作为师苑渠风光带、南湖公园、西大沟风光带的上游水源地,在建设过程中适应自然性、安全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的要求,采取乔木、灌木、草坪相结合的植物群落结构,优选适宜本地生长的榉树、朴树等树种,选择具有净化水体作用的水生植物。在驳岸设计上,采用木质亲水平台、草坡和湿地型自然驳岸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市民游玩空间,引伸景观视线。积极采用雨水过滤生态技术,有效收集和引排雨水。采用密林植物群落将沿岸大环境分割成阳光草坪区、观景休憩区、休闲游玩区等若干空间。立体空间设计方面,前低后高、层层叠加,形成草坪、草花、低矮灌木地被、球类植物、花灌木、小乔木、高大乔木的组合式层次景观。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