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大套集
 
作者:永久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10265 发布时间:[2022-2-11]
  在废黄河的南侧,紧挨东坎往北沙的公路边,葱笼茂密的果树丛边,有一个人头攒动的集市,这就是大套小街(现属现代农业园区),它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名气的黄河河防要隘,也是县境史上设立行政机构最早的地方。正如民间传说的那样,先有大套后有东坎。
  大套名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套者,河之湾也。南宋初年,黄河改道以后出云梯关,直泻而下,在现在东坝以西,河身南趋,形成大湾,因而把此地称之为大套。还有一种说法,黄河夺淮以后,一改淮河平稳之态,水流湍急,河患日增,两岸筑堤,常遭破溢,又在湾险处加筑多处套堤,此处为向下各套之首,所以称为大套。很多人认为后一说法可信程度较高。
  大套这块土地早在元朝就已经淤积而成了。在元成宗年间(1295年~1308年)就有人在这里活动,主要是刈草烧盐的灶民、捕鱼打猎的渔民和猎人。明朝初年(1400年前后)就有了村庄,明朝中期就有商贾在此经商。在老阜宁县建县(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前,它就被以镇相称。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撤销了高堰大使,改在大套设大使,并建立了大使署。这是黄河河防的重要管理机构,兼管阜宁县东北政务和黄河南岸工程,也是当时阜宁县境内黄河南岸有名的八汛之一。
  康熙三十一年(1691年)裁撤了这里的大使署,设巡检。乾隆七年(1741年)拨国帑(国库银)重建了巡检使署嘹楼和3间草房,还建了牌坊、栅栏和烟笼(报警信号),管理上接马逻汛(现属淮安市楚州区),下至海口的黄河堤防。除巡检外还有河防兵和埽工及各类船只。乾隆十年(1746年)因仁和镇的加快发展,大套巡检改驻仁和镇。嘉庆十六年(1871年)又移驻大套,并兼管阜宁县东北乡行政事务和黄河以南射阳河以北的水利工程,成为阜宁县衙门在东北乡的派出机构,也是现在滨海县境内历史上设立较早的行政机构。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北徙,河防事务渐少。到咸丰十年(1860年)大套的河防机构被裁撤。仅隔了3年,即同治二年(1863年),阜宁县知县又在大套设巡缉委员,后来又叫大套大使,仍管理阜宁县东北乡行政和河防。光绪年间,清政府又在大套设巡检使,周恩来总理的祖父周殿奎曾任大套巡检使。直到民国成立初,大套使署还存在,只是大使改称场知事,后来才撤销。
  大套作为老阜宁县东北乡重镇,又是黄河河防机构的常驻之地,除商业发展较早外,文化发展也领滨海各地之先。民国初年后,因东坎发展较快,老阜宁县东北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到东坎,大套仅成为二区(东坎区)的一个乡,但仍是当时县境西部的重要集市。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