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一个诗人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 读汪洋先生诗集《云水间》有感
作者:王立辉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11995 发布时间:[2022-11-15]
  在文学的大花园中,诗是各种文学体裁中对作者的才学、功底、热情要求最高的,只有非常痴迷而挚爱,耐得住寂寞,全心投入的有志者方能深入其奥秘之境。因此我向来视写诗为畏途,平时只是读读,对于诗歌评论,也不敢轻易置喙。
  汪洋先生与我交往数十年,他从青年到不惑之年,在寂寞深处守护一盏心灯,独自行走在旷野空谷中,与书香、自然、先哲的寂寞之声相应和,数十年如一日的积淀,细水长流,滴水穿石,不曾远离。诗,无疑是汪洋先生人生中最相知最长久的知音。所以,我读了《云水间》诗集,不能不说几句体会。
  汪洋先生爱好广泛,不仅酷爱诗词,而且绘画、摄影、书法都精通。他的诗歌立足于自然的吟咏,追求美的境界和诗意呈现。诗集《云水间》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此诗集被列入中国地质大学文学创作中心自然文学创作选题项目。
  汪洋先生是一名“自然之子”。对于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庸常与沉伦,法国的卢梭与中国的沈从文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返回自然”,卢梭希望摆脱社会中的种种羁绊回到自然,现代教育是要培养“自然人”,沈从文则对现代都市社会中人性的异化进行了批判,并构成了一个“自然、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湘西世界。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让人的情绪始终处于高度亢奋之中,我们需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未来,只有用良好的心态,才能调整好自己的生活方式。
  诗人汪洋走进山水自然,放低自我,物无贵贱,心存敬畏,用低于草木的姿态观察、打量、理解身边的万物,所以能信手写出这样美的诗。这种看似简单,却是生活在城市里,或整天待在办公室里的诗人所难以做到的。
  读这样的诗句,便是享受自然。《荡漾的花香》写到:“此刻,草坡嫩绿,天空蔚蓝/此刻,林中的鸟在交换它们的/歌声/给每一分钟都镀上光/给每一个字,安上翅膀/泉水在清澈地流泻/每一个细小的错误,都值得原谅/骑一匹马/到天涯/或者,搭一座帐篷/到云朵下/没有谎言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故乡”。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诗人笔下的自然抒写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湖畔春日》中,“有花,春天才是美好的/有雨,忧伤也是诗意的/……脚下都是神的土地/什么也别想/可以在花香里小憩片刻/也可以乘坐诗篇/云游远方/如果要忏悔/头顶上的一片烟柳/就是青翠的教堂”,诗人倾心自然,精神境界开阔,诗歌文本气质宽灵悠远而又充满活力,诗人对其笔下的自然山水怀有中国古代文人留恋山水的欣赏之姿,但又有诗人的现代思考。如,《玛曲》《马尔康》《在理塘,写给天空的诗篇》等,其中《凤凰岭》“已是薄暮时分/寒鸦的鸣叫声渐渐散去/我从凤凰岭走下来/人世间已升起苍茫的烟火/此刻的天空,像一盆安静的清水/马车拉着我/风吹向哪里,哪里就是远方。”诗人最后一句“风吹向哪里,哪里就是远方。”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也就是说,将自觉实验的内涵最大化。《阴山下》只有短短的七行诗句:“阴山远了/比一只埋头吃草的牛还低/它在风里晃动/比空气还稀薄/相比于远方/现在,我更怀念一只狼/和它眼睛里的忧伤。”此诗句干练、润泽,有能有势,有声有色,如风霹雳,如飞霞流舟的“风骨”,有充沛动人的思想情感内容和明朗清峻、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一首看似简单的诗的不简单之处。如果读一首诗,一眼就能看出实质来,那么这是没有深度的诗;有深度的诗总能让读者感受到内在的力量,让人在读过之后回味无穷。
  诗人对故乡的情结是剪不断的。亲情的怀念,田野河泊的呼唤,爱意的表达,总是由情至理。如《中秋月》《扁担港》《从这片深情的土地上走过》等,诗人深切思念,缠绵的情意,隐隐的伤痛,让一个倔强的诗心游子行走在他乡的路上。
  “再次听到斑鸠的鸣叫/我像一个异乡人,神色迟疑/不远处,就是一大片收割的稻田/那里,正生长着薄雾/我还记得你童年薄薄的羽翼/沾满蝉鸣的样子/秋深了,我弯下腰来/摸到浅草尽头,那道枯萎的闪电/……黄昏来临/我如疲倦之舟/我仍旧像一个异乡人/徘徊在荒芜的路口”(《故乡途中》)
  我曾写过不少故乡的散文,会把故乡比喻成良药,药是治伤用的,人的心灵也是会受伤的。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常会想到故乡,因为故乡是我们成长、生活过的地方,故乡留有我们许多难忘的记忆。汪洋先生的高明之处是没有直接写故乡,而是用哲学性的文笔写出了故乡在心中的份量。
  沃尔科特说:“艺术是历史的乡愁。”其实,作为诗人,谁都是灵魂和情感的漂泊者,诗人们也一直试图在寻觅归宿、来安放不羁甚至狂野的心脏。
  一个诗人的诗心,不拘一格的表现对大自然情怀的直抒胸臆,透出他智性的内涵。他通过阳光、风声、雨露、春绿秋果生生不息的自然力量,和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和鸣,似歌谣般在探寻生命前进洪流中一次次被回放。
  每一个诗人的情感都是丰富的,我在整个诗集中寻找关于“爱情”的诗章,但诗人巧妙的回避了“爱情”两字。他把爱情深深地掩藏在“花月”之中。我隐约觉得,诗人以物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如《白月光》“走了这么长的山路/我只想看一看月下的茶园/悲欢早已化为流云,我愿/把祝福,赐予每一棵啜饮甘露的茶树/白色的月光,你在哪里/我们说过的话,又会在哪一片岩石上荡漾。”诗人想告诉读者,嫦娥啊,月宫很冷,虽然桂花清香扑鼻,还是回到人间天堂,共饮一杯碧螺春吧,畅谈祖国的伟大复兴。再一首《蝶恋花》“喜欢蝶恋花,茉莉花/喜欢一切开花的事物/如果可以,我愿意为你/站成山峦之上的一株茶树/每一朵花里都包裹着一个秘密/每一片叶子里都存储着一道彩虹!”诗中没有提及一个“女人”和“爱情”两词,然而,诗人既懂女人的心思,更懂女人对爱情的执着,所以把深深的情,那封未发出的“情书”埋藏在心底,如此把“爱情”诗写得深邃,洞察到爱情的深处。
  王昌龄曾总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三境”的核心是“意境”,而“意境”是“张之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也。”汪洋的诗大多数都是以一个中年人的生命感悟为创作动因,借助于日月山川,抒发自己的生活感悟,具有深邃的意境。《掌声》:“掌声不是玫瑰/它通过声音传递/如同虚无中/结出的果实/我见过一个陶醉在/掌声中的人/长久没有苏醒/反而,患上了肥胖症/对于接近真理这一事实/他表现得深信不疑/如同鼓掌的人一样/以为手,已经取代了乐器。”读了这首诗,让我不仅想起列宁在一次大会上,当他走向主席台时,还没有讲话,就听到雷鸣般的掌声,列宁说:“这是无味的掌声!”《又一天》“为蚂蚁般的勤劳赞美/为一根青菜/……读同一本书,为什么/有人活成了蝴蝶/有人活成了苍蝇/长街匆匆而过的行人啊/我还是没能死死地揪住/一只老虎的斑纹。”我在读过这样诗后沉思良久,带着一丝疑惑去猜想诗人写这样诗的心态与创作意图,我可以把诗人的诗风看成是类似于李白、杜甫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诗人在用超大的心怀感受着人类的心态,把意境投向很远。王昌龄说:“文章兴作,先动气,气生平心,心发乎言。”刘勰也曾用“意授予思,言授予意”来概括诗的意境。汪洋先生的诗歌,比如《蝴蝶》《当我们谈起远方》《关于写作》,既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将“情”“理”等心里官能予以交融、耦合,依稀可现诗人的情怀,他把创作活动当做生命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表现,是生命的创造性再现。
  读罢诗集《云水间》,慢慢品味其意,其情怀。我觉得诗人的每一首诗,都是一次回到自我,一次静心,一次净化,是与山水与梦与心的相遇。
  汪洋先生的“自然之诗”,记录了诗人行走在自然之间,体现了诗人的静寂、原初、回归,是他生命的远方和家园,是聆听和诉说、疼痛和温暖、记忆和超越。一个心有良知、胸怀大地的诗人,只有保持本真,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仅为权钱、虚荣、欲望而忙,即使活过百年享受荣华也是谋虚逐妄。不论外界多么喧闹,世人怎样迷失……在欲望狂欢,人心迷失的洪流中,只要始终坚持自我,再黑的地方也能点燃生命的亮光。亮光不在远方,不在他人,就在自己一路坚持的心中……诗只在真实、坚守、宁静中,喧嚣欲望中没有诗意,心在诗在……
  总之,《云水间》诗集,是一个诗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的接近或者触摸。还记得有一首歌曲《地球,您好吗》曾一度广为流传,词曲虽然朴素,但听来却令人震撼:
  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
  当江河不再有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
  当空气不再是新鲜,花朵也失芬芳。
  当冰山渐渐地融化,地球是一片汪洋。
  当大地干枯了村庄,眼睛也失去渴望。
  …………
  令人惆怅的是,歌曲中所描绘的种种可怕图景,已经显现。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歌曲末了的呼唤显然苍白无力。
  让我们地球人携起手来,和诗人一起歌唱,一起呼唤,我们不需要战争,更不要核弹,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蓝色地球,载着人类向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前行!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