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朱志荣的岁月往事
 
作者:封长林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818 发布时间:[2023-7-7]
  朱志荣,滨海县人,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中共党员。历任农会指导员、会长、区教导员、阜东县县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试验场场长、江苏沿海造林局副局长,盐城专署林业局局长等职。
    朱志荣1904年出生于滨海县八巨镇前案村。幼年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被生活所逼,十四岁开始到徐姓地主家当长工,做到二十三岁时,又为地主做“小份子田”,吃尽了苦头。他从小家贫无法读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才开始上冬学(农村业余学校,晚间上课一、二小时)认字。由于他学习非常刻苦认真,短短两年时间,就摘掉了文盲帽子。冬学读书认字,不但让他学到了文化知识,也使他对红色革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觉醒中不断成长,为后来投身革命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时任区委书记康克发现朱志荣学习很勤奋,为人忠厚纯朴,能自觉接受红色革命的思想,认为他是一棵好苗子,于是介绍朱志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朱志荣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了,他积极参加当地的革命斗争活动,参加了民兵组织模范班。
    1941年初,朱志荣的家乡建立了民主政府,当年他37岁。第二年,他被推选为区农会会长。1943年,日寇在阜东地区“大扫荡”,朱志荣多次被抽调到新四军第三师和县大队当向导。他不怕艰险,不辞劳苦,带领部队与敌人巧妙周旋,每次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次带领区小队在八巨小街南边伏击敌人,他熟悉地理环境,巧妙利用树木、河堆和坟地等地形地物掩护部队,巧妙迂回敌人周围,使敌人毫无察觉、无所准备,然后突然向敌人展开攻击,一举歼灭敌寇10多人。敌人慌不择路,向八滩据点溃逃而去。
    1945年3月,中共阜东县委决定将八巨区王庄村一带划出建立王庄区,任命朱志荣为区委书记,兼任区大队教导员。他立刻组建工作班子,带领班子成员分头开展工作,使整个区域的革命斗争工作有了新局面。同时,他对区大队的组织和思想建设工作十分重视,经常深入基层,到战士中间做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战士们,不能破坏工作纪律和群众纪律,坚决维护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一切为民着想,不做任何扰民之事。他经常跟战士们讲,革命者是为天下老百姓谋福利的,不能贪图个人得失,要过好“清贫”日子。朱志荣作为区委领导,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苦,与劳苦大众战斗在一起,他的廉政作风深得广大民众称赞。在朱志荣和区委一班人领导下,王庄区各项工作,尤其是群众性革命工作在全县是最好的。
    1946年3月,朱志荣任八巨区教导员。他一面带领全区上下发展生产,一面抓好支前工作。八巨区当年两次参军人数都是超额完成任务。在涟水保卫战期间,八巨区共出动民工280多人,90多副担架,80多辆小推车,由朱志荣亲自带队,日夜兼程赶往前线。在前往前线的路上,缺吃少住,一天三顿往往只靠带在身上的干粮充饥,饥一顿、饱一顿,渴了喝河水。朱志荣把节省下来的细粮饼分给民工吃,自己只吃粗糠饼,民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夸赞朱志荣是共产党的好干部,吃苦在前,一心想着他人。在朱志荣的带领下,民工们不知疲劳,不顾条件艰苦,人人勇往直前,个个只想着完成好支前任务,最终提前到达支前目的地。朱志荣所在支前队伍受到盐阜地委和阜东县政府的表扬。
    1948年2月,朱志荣任阜东县长。在淮海战役中,他带领全县8000多名民工、1500副担架支援前线。朱志荣知道支援前线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要出色完成任务必然有很多困难。8000多人的行宿将是很现实的问题,吃饭、住宿、安全、就医等事务必须妥善安排,特别是民工复杂的思想情绪不能出现任何波动,否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朱志荣思前想后,最后还是采用老办法,以身作则,以一个共产党员不怕吃苦、为民服务的思想行为,激发广大民工支援前线的积极性。他把指挥部设在最基层,和广大民工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铺、同值一班岗,他廉洁务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广大民工的由衷赞许。朱志荣带领民工队伍,一路奔波,历经淮海、皖北、豫中、鲁南等地,行程数千里,出色地完成了艰巨而光荣的支前任务。五分区支前司令员骆民在庆功会上宣布朱志荣为支前一等功臣,并表彰为滨海(今响水县)、阜东(今滨海县)两县支前模范。
    1951年冬,苏北灌溉总渠开挖,朱志荣任滨海县工程总队负责人。他亲自参加拉线、打桩等具体工作,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朱志荣的身影。他坚持深入群众,吃苦在前,发扬廉洁亲民的工作作风,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隆冬时分,处于海口的滨海工段格外湿冷,工棚搭建在草滩地上,地面潮湿,草棚漏风,所用被褥又很单薄,民工们体谅朱志荣年岁已大,不让他住工棚,他却说:“民工兄弟们能住,我就能住,你们当中有的岁数比我还大,而我就因为是领导干部就不能住吗?跟你们住一起,我感到很贴心、很温暖,我不会搬出工棚的。”他与民工同甘共苦的精神,有效激发了大家的劳动热情,加速推进了工程进度,最终提前10多天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工程指挥部的表彰。
    1952年春,农业建设第四师在黄海之滨筹建淮海农场,朱志荣参与领导了筹建工作。那时的筹建工作十分艰苦,条件较差,建设经费缺乏。他处处为国家节省开支,出外工作时,大多是自带干粮,如在当地群众家代伙,朱志荣都会如数付给群众伙食费。在建场期间,朱志荣一心扑在工作上,有5个多月没有回过家。有一次,他因工作途经家门时,仅和家人说了几句话,就离开了。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行署和农四师领导的表扬。
    朱志荣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廉洁奉公。1953年,任农建四师试验场场长时,一天在场里买了15斤苹果,回家后发现是20斤,经了解是经营人员有意多给的,他立即补交5斤苹果的钱。
    1959年11月26日,朱志荣因病在南京逝世,后被安葬于雨花台西区。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