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阜东县“双拥”工作琐忆
 
作者:县委党史办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904 发布时间:[2023-7-21]
  “双拥”是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简称。今年是毛泽东主席对党内双拥指示发表80周年。追溯滨海县的前身阜东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年代,认真贯彻落实双拥精神,为双拥工作的形成、发展与弘扬,践行了阜东的创造与特色,充分体现了阜东双拥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以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为主旨,共同谱写了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军政一心、军民团结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恢宏乐章。
  “双拥”工作的全面形成
  毛主席十分重视部队的群众纪律,早在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途中,就先后规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经修改、完善,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共产党人建军的宗旨。出生于阜东的参加长征的张绩之1934年任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在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中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团主任,他在指挥部队突破敌人重重封锁的打仗、行军、征粮、扩红、动员归队、收容伤病员中,把拥政爱民、爱护士兵的工作做到了广大群众中,不仅为长征的胜利播撒了革命火种,也为家乡人的双拥做出了表率,使境内开启了双拥工作的萌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毛主席提出了“军民一致”的建军原则,进一步为双拥工作指明了方向,以军民团结的实践密切官兵、军民关系,阜东人急切地盼望八路军、新四军早日到来。1940年10月初,阜东党组织与革命群众为迎接黄克诚的八路军五纵队,采取多种形式造浓迎接八路军南下的舆论,组织请愿代表团,要求八路军早日南下支持人民抗日,主动为八路军南下部队提供地域情报,为发展地方武装进行联络接应。10月6日,八路军五纵队一支队三团解放东坎后,以八路军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署名的安民公告和庆祝东坎胜利解放的标语贴满了东坎的大街小巷。苏皖第三地委书记杨纯进驻东坎后,一方面组织地方党组织同志随主力部队分赴八滩、五汛、六套、獐沟等地开辟工作;一方面在东坎召开工、农、商、学各界人士座谈会,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军民团结的重要性和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阜东人民在获得新生中创立和形成了双拥工作。
  人民欢迎军队、拥护军队,是因为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八路军五纵队解放东坎后,率先剿匪除霸,于1941年1月,先后平叛县境企图武装叛乱的沙二截“左氏五大门”和残酷剥削农民、杀害抗日民主干部的季家圩等顽匪,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抗日民主政权的稳定。在修筑宋公堤民生工程的1941年5月至7月期间,八路军五纵队新改编的新四军第三师践行“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略,针,对地方修堤的人力、粮食、资金、安全等困难,一方面明确驻防阜东的八旅24团做好筑堤、安全保卫工作,一方面将12万斤军粮及时运至工地,解燃眉之急。同时帮助阜东抗日民主政府组织人员赴各地采购,将非成品粮运至八滩磨辗,然后再送往工地。军民合作的鱼水之情,调动了民工的施工积极性,促进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赶在“天文大潮”前竣工,有效地保护了阜东沿海50万亩土地和几十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军队以民为本,人民更加爱戴、支持部队,阜东人民切实做好参军报国和拥军优属工作。1942年下半年,阜东县为选拔优秀兵员,采取逐步动员、层层提升的方法进行征兵,广泛动员青年参加民兵模范班,然后从模范班中动员参加区队,再从区队中动员、提升到县大队,继由县大队拔尖到主力部队。1942年8月20日至10月20日两个月中,阜东各区队人员从乡中队中抽调力量,将总数扩大到855人,同时充实到县大队和主力部队318人。
  为夺取“反扫荡”“反伪化”斗争的胜利,1943年4月初,阜东县全面贯彻盐阜地委颁布的《关于拥军参军的决定》,结合实际订立拥军参军公约:一、进行战争动员,自觉参军参战;二、积极进行备战,做到战之能胜;三、发动群众拥军参战,坚决粉碎日本侵略军的封锁;四、动员一切力量,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五、组织群众,优待抗属。至月底,全县又有600多名优秀青年参军入伍,不仅超额完成盐阜地委下达的目标任务,还涌现出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姐妹送兄弟、亲友登门祝贺的动人情景。参军入伍的青年骑毛驴、挂红花,干部群众夹道欢送;对当兵入伍的烈军属家庭组织开展“劳军月”“拥军优属运动月”等活动,并逐步将拥军优属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使拥军优属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阜东县委还规定了地方拥军的主要内容,即在人力、物力上积极支持部队,除动员参军和征收军粮外,还要为部队缝制军衣军鞋、磨送军粮、捐献废钢铁等。1943年6月,县妇救会与县合作社组织八巨、八滩、三坝等4个合作社,突击制作军服2.4万套、军鞋2500双及时送交部队。这一年,全县劳军实物折合抗币22.6万元;这一年,对全县2610户抗属,夏秋两季代耕土地4222亩,补助粮食5484斤,其他各类物资折合抗币3万多元;这一年,筹集优抗物资、资金包括大米5200斤、玉米19.3万斤、抗币2.85万元;这一年,帮助筹办发展生产的抗属盐场3个,征收公粮时规定抗属只交三分之一,甚至免交。1943至1945年三年间,全县支援部队钢铁21.8万斤。每逢过年过节,县境各界人士热情主动地向部队赠送慰问品,组织开展军民联欢等拥军活动。“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成了阜东人的心声,拥军优属也成了阜东人的自觉行动。
  “双拥”工作的充分展示
  军民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有着完全一致的根本利益。通过开展双拥工作,巩固和加强了军政军民团结,使人民与军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共同奋斗。
  1943年10月,毛主席提出在全党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的群众运动”,各级党政军把双拥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史上一项崭新的创造和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雷厉风行贯彻实施,双拥活动迅速兴起。华中局颁发拥政爱民与拥军运动的指示,新四军政治部和第三师政治部分别作出拥政爱民动员的指示,第三师师长黄克诚亲自作拥军爱民的动员报告,第三师八旅对全体官兵拥政爱民作出具体指令并集体宣誓。阜东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全力加强人民群众与军队血肉联系,逐步建立地方与军队的鱼水之情。至1945年8月,新四军第三师输送地方干部60多人,帮助地方改制新建区级抗日政府10个,训练有素的近千人地方武装,组织各类大生产的群众近6万人。阜东人民向部队输送入伍热血男儿2000多人,以及数以万计的粮草与军衣军鞋等,为军民同心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军队从领导做起,率先垂范,带头做好拥政爱民工作的先进事迹与感人故事,在阜东人民中口口相传的有很多,尤以黄克诚师长的爱民故事最多、最典型也最为突出。1942年春,在对日伪第二次“反扫荡”中,黄克诚率领的部队经五汛的地边休息,战马啃踏了群众一小块地麦苗,他主动赔偿田主损失。在住宿推虾港陈家大院时,自己的马又啃了院内的树皮,他给主人赔钱,主人拒收。第二天一早部队开拔时,他把钱放入纸包,塞进门缝。上写“老乡,战马啃坏了你家的树,很对不起。这块银币赔给您,请收下。”右下角还写着“新四军三师子弟兵。”周大爹捧着这块银圆,拿着这封信,挨家逐户告诉乡邻,夸赞新四军。从此,这个村子不仅父送子、妻送夫参军蔚然成风,积极交公粮、踊跃支前也都走在前列。1943年春,日伪军对盐阜区第三次大扫荡,黄克诚冒着枪林弹雨保护群众过河。有一天,第三师主力在黄克诚率领下跳出敌人合击圈,带领部队从黄河故道滨海段向北撤,河上临时用几十条小木船搭成浮桥。此时敌人已逼近,枪炮声越来越紧,南岸数名老百姓扶老携幼、牵牛赶猪拥挤河边,争着过河。此时,虽然师部人员大多数还在河南,尚未过河的黄克诚站在南岸的高处大声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先让百姓过桥”,并亲自指挥部队让路。尽管枪声越来越密集,炮弹甚至打到河里,溅起阵阵的水柱,黄克诚仍面无惧色,沉着指挥百姓有序过桥。待老百姓全部安全抵达河北岸时,师部人员才开始过河。黄克诚严军严己的爱民精神,深深地烙印在阜东人的心中。
  地方干群心系部队,爱军支前,主动做好拥军优属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又挑起了内战。中共阜东县委及各级党组织,一边组织带领群众拿起武器准备武装自卫;一边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认真而细致、广泛而深入地组织开展参军和支前运动。1946年8月至1948年11月,全县共有8108人参军,其中去主力部队3518人,县总队和军分区扩大到16个连2000多人。为解决参军同志家庭后顾之忧,县与各区、乡、村建立拥军优属委员会,使拥优工作有人管、有人问,特别是对军属、烈属和荣誉军人的房屋问题、婚姻问题、包工问题、生活问题、子女读书问题、增产增收问题等,基本都由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包了下来。1947年4月,阜东县委、县政府发出训令,县设立支前后勤办事处,区、乡组织支前后勤组,配合战役筹送军粮物资。1947年7月至1948年9月,全县出动支前民工超4万人次,支持支前工具和畜力近3000副担架、1万多辆小推车、5300副挑子、860只船只、1100辆牛车以及7500头牛、700多头驴(骡),支持军粮3000多万斤、老抗币1000多万元,赶制军鞋万余双,涌现了像王英冒着敌机轰炸抢救伤员、王家明千里送伤员、王延朋两年半走遍五省11市参加10多次战役与战斗的模范个人和先进集体,其中立功受奖、火线入党的100多人,他们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双拥”传统的弘扬光大
  1949年,伴随着人民军队向全国的胜利进军,阜东县的双拥运动也以日益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在全县蓬勃发扬光大起来。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双拥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宽。阜东县委、县政府与驻阜部队共同确立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地方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为部队选送优质兵员,支持、帮助军队完成作战和训练任务,保护军队机关和军事设施,接收并妥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伤残军人、随军家属,做好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和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的抚恤优待工作,维护军人及其家属合法权益,开展军民共建活动。部队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尊重地方政府,支持地方工作,遵守群众纪律,执行民族、宗教政策,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与公益事业发展,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等。
  为了把双拥内容落到实处,实现双拥促进、发展地方生产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强军民凝聚力的统一,阜东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建立军烈属节日慰问制度、不定期走访解困制度、军民联欢和“拥军月”活动等双拥举措。对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阶层、各种团体提出了“六一个一”的要求,即有一个重视双拥工作的领导班子,有一个优良的双拥光荣传统,有一套完善的双拥政策法规,有一批过硬的双拥先进典型,有一个深厚的双拥环境氛围,有一批能干的双拥工作干部。县委针对阜东是革命大后方的老区,解放战争后期进驻的苏北军区司令部、军部直属厂、华中军工厂分仓库、华野卫生部、华指医院等40多个部队机关、后勤单位的实际,给予高度重视和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进一步融洽了军政军民的关系。
  双拥工作的广泛性,决定了活动的社会性与特别重要性。在淮海战役打响前,中共华中五地委作出《建立健全支前组织机构的决定》,阜东县、区、乡、村重新整建支前组织,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全县不但在人力、物力和运送伤员上支援淮海战役,即便出征民工到达前线后,还在组织上完全仿照部队建制设编,行动上实行军事化,像部队那样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组织开展争当支前功臣、学习文化、发展党员、为党报写稿等活动,522人在支前中入党,362人升任各级干部,县运粮队被分区评为模范运粮队,荣获奖旗一面。
  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阜东人民群众积极响应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全身心地投入到渡江战役的支前中。渡江支前命令刚下达,全县就两次调集载重4000~5000斤以上的大船420只,组织干部、船工2500余人,与阜宁县合并组成一个战勤服务团随解放军南下。在渡江支前中,阜东县的船民、民工和干部大力发扬顽强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渡江参战的解放军指战员并肩战斗。60多岁的船民赵大奶奶在解放军渡江作战时,英勇地参加了第一线突击强渡,三次冒着敌人的炮火运送解放军指战员渡江,被评为苏北船舶二团特级英雄,解放军某部发给她一枚渡江英雄奖章。五汛区刘怀宝等船工还领到第三野战军司令部颁发的渡江船工光荣证书。在渡江战役胜利后,阜东县又及时抽调了63名干部随着解放军南下,在党政一心、军民同心夺取全国解放胜利中作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