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渔市口往昔
 
作者:顾乃江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10053 发布时间:[2023-11-3]
  老东坎人总有恋旧情结,渔市口是一个难忘的存在。
  1951年,我调至县城工作,当时东坎只有一条东西向的老街,东至四八桥、西至西街头,全长不足一公里。东坎老街有15条大小巷子,唯有渔市口南北巷最宽,南巷至中市桥,称“渔市口南巷”,长200米,北巷至后糜塘也不过100多米,称“渔市口北巷”,与东坎老街交叉十字口被称为“渔市口”。
  渔市口不仅道路较宽,路中间用长1.5米、宽0.5米的条石铺建。为何称“渔市口”?听老人们说:渔市口很早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取鱼人经常在这里卖鱼,后来兴街把小河填平后砌房,老百姓便习惯称此地为“渔市口”。
  渔市口知名度高是因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它曾是我县的政治经济中心。
  渔市口向东50米的阜东巷,当时是县委机关所在地,县委各部门、共青团、妇联以及检察院、人武部都在此办公;渔市口北巷有县法院、公安局及看守所;南巷有县税务局,当时税务稽查员每人配备一支驳壳枪,上街执勤都背着,不法商人最怕的就是税务稽查员。工商户报税,税务机关给税票,金额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剪刀剪下相应税票,如果数字多剪了,工作人员可要自掏腰包的。渔市口南巷设有工人门诊室以及儿科医生刘伯甫门诊、著名针灸医生李仁美门诊,县直幼儿园也在此地。渔市囗东侧坐北朝南是大德生、大吉生两家中药房,经营中草药和丸散膏丹,可谓货真价实,信誉良好,生意兴隆。药店24小时营业,值班店员配完药后,逐一核对,然后将小包垒成宝塔型,用一团滚龙红白双色棉纱线把药包扎牢,药单上写明药价,盖上店章后,放在已包好的药包上交给买主。
  药店隔壁是沙家巷,县工商联在此办公。沙家巷巷头有两间坐北朝南的邮电局租用门市,门市内有一台电话总机,当时电话尚未普及,只有县委、县政府各配有一部电话,部委办局都没有电话,如上级来电话都是邮局工作人员叫人来接听。
  渔市口东侧坐南朝北是郎家饭店,饭店早上卖烧饼、油条,中午卖米饭、面条、馄饨,晚上卖牛肉汤、烧饼,生意很好。有一次,我点了一碗牛肉汤,只见服务员动作麻利,先把牛肉汤盛好,放上2两牛肉,淋上香油,撒上青蒜花、胡椒粉,一眨眼工夫,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便端到面前。那时没有味精,可牛肉汤口感鲜美,一碗牛肉汤另加两个刚出炉的热烧饼2角4分钱。那时工资低,平时舍不得吃,若在机关食堂吃饭,一天3角钱足够了。离郎家饭店不远处是郑聚兴菜馆,这个菜馆当时在老东坎街小有名气,一到晚上顾客盈门,食客也大多是工商界人士,很少看到机关干部的身影,因为机关干部工资低,科员、股长每月工资60元左右,局长80元左右,工资养家糊口都困难。另外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后,机关干部很自律,做到送礼不要、请客不到。有一天晚上开会时间长,肚子饿了,我约几位同事到郑聚兴菜馆吃夜宵,案板上的菜很多,但我们每人只买了一碗饺子,饺子是肉馅的,每碗10只,每只2分钱,每人一碗鸡汤免费送。饺子吃到嘴里,油滋滋、香喷喷的,太好吃了,与自家包的口味完全不一样。几十年过去了,这顿饺子的味道仍记忆犹新。
  阜东巷内的阜东浴室原是砖木结构,上下两层,1951年夏天突然失火,浴室化为灰烬。县政府考虑县城不能没有浴室,决定由县财政拨款,在原地重建两层浴室,指定时任县工商联主席李笃斋负责。重建的阜东浴室面积未扩大,但标准提高了,二楼楼板为水泥预制板,窗户改大了,室内宽敞明亮。1952年春天,浴室开始营业,分3个档次:甲间有沙发躺椅,每客票价2角;乙间是实木躺椅,每客票价1角6分;丙间是木板大通铺,每客票价1角。浴室服务周到热情,甲乙间均配茶壶、茶杯,为节约成本,泡茶以碎茶叶为主,喝茶免费。若在此休息,每隔10分钟左右,服务员会再递上热毛巾,客人再多从不催客。浴室吸引许多做小生意的人,有卖三楂冰糖球的、有卖瓜子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老人,经常用黄纸板骨子当帽舌将眼睛遮住,手挎竹篮,叫卖五香蚕豆、素鸡和茶叶蛋,声音宏亮且与众不同。为方便顾客,浴室自制一个玻璃灯,老百姓想知道有没有澡洗,就走到街上看看浴室玻璃灯有没有挂出来。
  渔市口西侧座南朝北第一家是糖果店,两层小楼,楼下卖糖果食品,楼上是办公室。向西第二家是刻字社,第三家是戴广仁祖传精修钟表及镶牙店,第四家大天井是县人武部宿舍区。渔市口西侧座北朝南是彭记秤店,彭老板心灵手巧,会做各种衡器,有戥盘秤、小勾秤,还会修理磅秤。原来市场上老秤是16两制一斤,新秤是50克为一两,10两为一市斤,后来宣布一律使用新秤,那阵子可把彭老板忙得不轻。他加班加点赶制一批新秤上市,受到有关部门的表扬。彭记秤店隔壁是老倪爹家的老虎灶,专卖茶水,老虎灶上方有4只铁质大水罐,打一瓶茶收2分钱,早6点开门、晚9点关门,生意也很好。向西第3家是刘古努钟表镶牙店,第4家是光华照相馆。当年照相馆橱窗里有一张放大的美女彩色半身照,走到这里的行人都会伫足凝视。美女叫姚娃,兴化人,嫁来东坎后分配在照相馆工作。姚娃身材苗条,皮肤白皙,喜欢淡妆,有一双楚楚动人的大眼睛,一年四季服饰大方得体,加上天生丽质,被人称为“滨海的西施”。
  照相馆西侧是牛福源碗瓷店和县文化馆,县文化馆对面是人民银行。每年“五一”节和国庆节,县里都要举行万人大会,散会后要绕街大游行,每人手里都有一面三角彩色小旗子,市民最爱看的就是银行的队伍。因为银行有洋鼓洋号,领队的是一位青年男子,他携执一根铮亮的金属指挥棒,棒的顶端扎一块红绸子布,走到人多处,他手中的指挥棒就变出花式花样,以此展示自身的指挥才艺。银行的队伍活力四射,充满朝气,加之穿的都是统一服装,显得很有派头,县里每次活动,银行鼓号队都排在前头。
  1958年,政府征用渔市口郎家饭店,新建营业面积近800平方米的百货大楼,当时在县城算得上是标志性建筑。1959年百货大楼营业,一楼设文化用品、五金、搪瓷、鞋帽等专柜,商品琳琅满目,当时除棉布、手表等少数商品计划供应外,其他商品一律明码标价敞开供应。营业厅每天购物的人有很多,二楼棉布专柜买布人更多,因为棉布计划供应,只有百货公司独家经营。顾客买布付款,营业员把收到的付款用铁夹夹在铅丝上,传给收款人,铁夹子在铁丝间传来传去,一刻不停。当时的百货大楼声名远扬,来自乡村的人到东坎赶集都要到百货大楼参观一番。
  因为渔市口所处位置特殊,人流量大,县政府布告、各部门告示以及法院的判决书等也在此发布。“文革”时期,渔市口成为红卫兵两派必争之地,更是重要的舆论阵地,大字报张贴在渔市口两侧,你贴我揭,交替复盖,时不时还在此互相辩论,街道上充满了火药味。
  1957年,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县委及所属单位从阜东巷迁到新的政府大院。1967年初,红卫兵夺权,军代表宣布撤销公检法机关,成立军管会。1969年,军管会宣布县中队、看守所和军管会机关从渔市口北巷整体搬迁新址。后来税务局、银行、文化馆、幼儿园等先后从渔市口整体搬迁新址。享誉城乡的儿科诊所刘伯甫、针灸诊所李仁美等人先后仙逝,老字号郑聚兴菜馆因老板郑二爹厨艺精湛被县政府招待所聘用主厨而歇业,渔市口大吉生中药房公私合营后并入县医药公司,渔市口西侧彭记秤店、倪爹老虎灶均因老板年迈而关门。
  上世纪九十年代,县破产办将渔市口百货大楼进行拍卖。历经沧桑的渔市口巷,像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坑洼,管道淤塞,居民盼望拆迁。2000年,政府顺乎民意,决定将中市中路北延,渔市口原居民安置到幸福花园。该小区环境好,出了小区门便是清水湖公园,湖边垂柳依依,波光粼粼,适合市民休闲健身娱乐,与当年的渔市口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大家纷纷道出肺腑之言,赞扬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要不是拆迁,一辈子也住不起这样的楼房。
  我怀念渔市口,是因为这里曾是我工作、学习、成长和生活的地方。虽已离开渔市口多年,但每年我都会到渔市口走一走、看一看。令人欣慰的是,昔日的渔市口如今已改建成为县城连接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新的一轮城区建设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相信渔市口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