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魂归宋公堤 捍海浩气存 ——追忆陈振东烈士
|
作者:封长林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8768 发布时间:[2024-4-18] |
今年是陈振东烈士英勇牺牲八十三周年,他一心为革命为人民的英勇事迹,永远流传在人们心中,滨海人民永远怀念这位筑堤勇士。 陈振东(1917~1941)(原名陈镇东),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金淘镇中心村坝山组人,中共党员。 在陈振东小时候,福建沿海地域有许多到东南亚地区创业打拼的人。陈振东的祖父有兄弟四人,祖父留守于老家,其他几个兄弟都去了菲律宾,其中一位是儿科医生,其余都是经商的。到了陈振东的父辈,除了陈振东的父亲留守在老家之外,其他兄弟也都去了菲律宾,从事商业活动,由于经营有方,挣了不少钱,成了当地的殷实人家。 陈振东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四,最小的是妹妹。陈振东的父亲没有去菲律宾创业,但陈振东从小就随哥哥们去了菲律宾,和其二哥生活在一起,侨居菲律宾马尼拉市。 陈振东在初中读书期间,结识了一位非常要好的学友,他叫杨庆寿。杨庆寿是陈振东三嫂的亲弟弟,他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国民政府派到中国驻菲律宾使馆任外交科员,期间,同陈振东交往甚密。杨庆寿和陈振东的家里人都希望陈振东像杨庆寿那样到国民政府里做事,但陈振东不为所动,其亲友都感到十分意外,无法理解。据陈振东的妹妹回忆,对陈振东后来为什么参加到革命斗争中来,始终是个谜。其实,陈振东后来的革命历程告诉我们,陈振东投身革命有其必然性。 30年代中期,陈振东回国到上海求学(据其家人回忆,他是偷着来的),到上海读书不久,抗战爆发,时局不稳,只能常奔走于祖国与菲律宾之间。陈振东每次来到菲律宾或厦门,常给亲友讲国内抗日时事,显露出抗日报国的情怀,这也是陈振东后来参加中国革命斗争的思想基础。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上海爆发“八·一三”淞沪事件,学生被疏散到后方学校,陈振东被转入到广西南宁高中第十六班继续读书。此时,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了号召抗战的宣言,陈振东和当时广西的广大青年一样,热血沸腾,纷纷要求奔赴抗战前线。 陈振东在广西南宁读书期间,曾经回过老家南安(仅此一次)。据陈振东亲人回忆,他回家有三个目的:一是告知家里人,他要参军抗日。二是劝说家人不要置办房产田地,说以后要实现共产主义。三是要求家人给他部分钱款,说他有正用。有关要钱款一事,当时家人并不理解其意图,但还是给了陈振东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钱款。后来证实,这笔钱款对他后来参加革命,作为斗争活动经费起了很大作用。以上这段史实告诉我们,学生时代的陈振东已由一位爱国华侨,成长为思想上要求进步的有志青年。 抗战爆发后,全国抗日形势风雷激荡,震撼世界。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广西青年学生,义愤填膺,热血沸腾,人人请求投笔从戎,到战斗前线去,践行自己抗日救亡的愿望,迅速组建广西学生军。招考工作由李宗仁、白崇禧所属广西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负责。招考时,有5000多名学生报名,从中录取280多人(加上免试生),陈振东是作为南宁高中免试生入伍,成为第二届广西学生军。从此,陈振东由学生成为一名军人,开启了人生道路新的征程。 在组建的学生军中,有10名中共地下党员,他们是郑少东、易凤英、麦英富、潘韵铜、林显荆、莫如珍、郭柳平、韦廷安、黎琦新、朱澄霞。这些中共地下党员,在新组建的学生军中积极开展工作,了解学生军成员的思想和政治表现,团结进步的学生军,建立广泛的联系。陈振东表现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经地下党小组研究,决定由郑少东、易凤英两位老党员分工负责教育培养陈振东(后来成为陈振东的入党介绍人)。地下党组织的信任、培养,为陈振东后来由学生军成长为革命军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一个多月严格的军事、政治等综合训练之后,陈振东所在的广西学生军于1937年12月14日一路北上,从桂林出发,途经灵川、兴安、全州、湖南省的零陵、祁阳、衡阳等地,至此,学生军顺利地踏上新的人生历程。学生军每到一处,不顾征途劳累,深入民众之中,宣传抗日形势,演讲救亡意义,刷写抗日标语,教唱救亡歌曲。据区济文、李庆京等老战友回忆(2019年,县党史办专员采访了陈振东生前战友),在此期间,陈振东表现积极活跃,工作认真负责,深受战友和民众的喜爱。 1938年1月14日,是广西学生军最难忘的一天。陈振东同所有广西军一起来到武汉蛇山公园抱冰堂,聆听多位名士的抗日演讲。中共方面的有周恩来、叶剑英、邓颖超、博古、王明、聂鹤亭、张爱萍等;知名人士有沈钧儒、郭沫若、邓初明、刘清扬、史良、沈兹九等。听完各位的演讲,学生军个个激动万分,特别对中共领导人的讲话反映强烈,对周恩来副主席深入浅出的报告,反响尤为热烈。听完演讲的陈振东,思绪万千,抗日情绪更加高亢,更为共产党的抗日情怀所折服,他投身革命的意志更加坚定,步伐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在学生军的地下党组织积极活动下,许多像陈振东一样的学生军思想都进步很快,有着明显的革命倾向,这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为防“赤化”,他们增派明岗暗哨,监视进步学生军的行动。面对复杂的形势,学生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秘密行动,商量对策。地下党员先后来到八路军办事处,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的亲切接见,赞同迅速建立党支部,指示他们想办法带领学生军撤离本地,以“落逸”的化名到安徽找地下党组织接头,然后见机行事。1938年2月5日,陈振东同所有广西学生军离开武汉,向着鄂豫皖抗日前线进发,初步粉碎了国民党完全控制学生军为己所用的企图。 1938年2月9日,学生军安全抵达河南潢川,谁知刚到达这里,陈振东所在的广西学生军又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在很多地方成为沦陷区后,李宗仁于沦陷区招征收容了5000多名有志青年,组成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当陈振东等学生军到达潢川后,该团政巡处长刘士衡想把广西学生军全部充实到青年军团。战斗在广西学生军中的几名共产党员非常着急,团结陈振东等进步青年,一同努力,争取挫败国民党的企图。通过地下党组织和进步青年的积极工作,终于达到不愿留下向它地转移的目的,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党对广西学生军的坚强领导(结果还有20多人被留在青年军团中)。学生军于1938年2月25日离开潢川继续北上。 1938年3月初,陈振东所在的广西学生军到达安徽六安地区。刚到六安没几天,驻六安的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政训处主任韦贽唐突然发难,要把学生军改编为国民党部队,一时间,学生军个个心神不定,内心惶恐。战斗在学生军中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抓紧商讨对策,以各种名义深入学生军当中,和他们谈理想、谈抗日,要求到前线去,早日摆脱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的控制。经过地下党员和陈振东等进步青年的积极努力,结果斗争取得了胜利,反共分子韦贽唐分化学生军的阴谋彻底破产,于是年4月初到达抗日最前线——洛河。 1938年4月中旬,到达合肥地带的广西军经历了一次历史性改编。当时驻防合肥一线的桂系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廖磊据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电示:将原广西学生军男女混编大队一分为二。第一中队归第十一集团管辖,随总部布防鄂东一带。面对国民党要全部控制广西学生军的紧急情况,学生军中的共产党员积极活动,经过斗争,最后由学生自愿签名选择去向,结果到第一中队有150多名,到第二中队有82名(男生39名,女生43名),除中共党员外,其余均为进步青年,陈振东自愿编入第二中队,他走向革命道路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38年5月,广西二中队学生军达到霍邱县城,在叶家集住了下来。二中队党支部书记莫如珍多次召开支部干事会议,专题讨论发展新党员问题,至7、8月,先后发展谢少江、林宝光、刘庆云、陈振东、王鸿斌等十几位进步青年入党。易凤英、郑忠两位同志是陈振东的入党介绍人。自此,陈振东已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 1939年2月,二中队学生遵照鄂豫皖区党委的决议以及区党委张劲夫同志指示精神,要求学生军尽快展开活动,深入敌后和其内部展开统战工作,团结广大进步青年和开明人士,发展我党在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力量。 根据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1939年5月,通过党支部推荐,经上级党委同意,经皖东专员批准,派陈振东、李庆京、吴启增三人到皖东桂系李本一专属所在地工作。期间,陈振东先后任全椒县民政科长,皖东动委会视察、古河镇政工队长、古河镇区长,秘密为党做了很多有益工作。 1939年12月,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在大别山区加紧迫害进步青年,多次强迫学生军加入国民党“三青团”,根据形势变化,鄂豫皖党委立即做出布置,要求广西学生军和进步群众共3000多人迅速撤退至新四军根据地。经过地下党组织和进步青年的共同努力,于1940年3月10日后全部撤离至新四军根据地。在这次撤离行动中,由于陈振东等200多人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转移工作非常艰巨,时任全椒县委书记徐庚为带领大家撤离而不幸光荣牺牲,年仅23岁。陈振东他们根据党组织统一安排,于1940年3月10日左右,撤至皖东淮南新四军第五支队(1942年2月改编为新二军)根据地,加入新四军队伍。从此,陈振东成了光荣的新四军战士。1940年3月下旬,为了躲避国民党桂系的通缉,避免家人受到牵连,党组织决定将原二中队学生军改名换姓,陈镇东改名为“陈振东”、区展改名为“区济文”、易凤英改名为“易林”等。 1940年3月10日左右,陈振东随同部分广西学生军撤离至皖东淮南新四军根据地(史称广西学生军起义),期间,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多次接见刚刚投身铁军的原广西学生军。1940年3月底,罗炳辉司令员派武装部队护卫陈振东、田克、易凤英等战士越过封锁线,到达津浦铁路东边盱眙县(今属江苏省淮安市)的半塔镇,此地当时为中共路东省委机关驻扎地。省委书记刘顺元会见了陈振东他们,并分配了新的工作任务。从此,陈振东同志走上了革命工作岗位。 1940年5月,陈振东、李庆京被省委分配到江苏六合县,陈振东任县民政科长。对于陈振东在六合县的工作经历,滨海县委党史办同志于2019年6月25日拜访了百岁老人李庆京,老人介绍了当年陈振东在六合的战斗经历。 李庆京老人说,省委派他们到六合县开展工作,是党组织对他们的信任。在六合县工作期间,陈振东积极配合六合县委,主动开展抗日救亡、建立民主政权等革命工作,陈振东的出色工作,受到了六合县委的高度评价。 陈振东在江苏省六合县任民政科长不久,省委为了加强苏北民主政权建立工作并打开工作局面,于1940年11月,陈振东等新四军战士被组织选调到苏北阜宁县开展工作,陈振东任十一区(六套)区长,同来的易林为阜宁县委委员。 阜宁县十一区地处革命老区,经济十分落后,匪患成灾,顽伪猖狂,日本鬼子盘踞在不远的集镇上,群众工作基础薄弱。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好革命工作,这对陈振东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陈振东工作热情高,干劲十足,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开创了新的局面,新生政权在此扎下了根。 1940年12月6日夜,顽匪顾豹岑率领匪徒60多人,突袭三区(八滩)区公所,制造了区长徐锐、干事戴秉义以及11名警卫战士不幸遇害的反革命惨案。 顾匪对三区民主政权的破坏,使三区形成了权力真空。鉴于八滩地区是沿海重镇,上级党委考虑,三区民主政权必须尽快建立健全。1941年1月,陈振东临危受命,从十一区调至三区任区长。陈振东赴任三区区长后,迅速恢复三区民主政权,建立农救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扩建区地方武装力量,并做好统战工作,三区革命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时任阜宁县东北行署书记邹屏对陈振东的工作作出如是评价:“是一个得力的好干部。” 1941年5月,为了根治海潮、海啸等自然灾害,新四军及阜宁抗日民主政府做了一件彪炳千秋的民生大事,华中最大的水利工程——“宋公堤”正式开工。当时年仅24岁的陈振东接受党和人民的委托,担负起工程指挥的重任。 筑堤工程浩大,近万人参与其中,又正值梅雨季节,海潮较大,施工多有不便,给养困难,疾疫严重,顽匪破坏。面对种种困难,正如作家阿英对陈振东所描述的那样“耐劳耐苦,克尽厥职”“同人工佚,并极护戴”。由于陈振东以身作则,领导有方,指挥得法,筑堤工程进度很快,实际仅用32个晴天,近百里海堤即告竣工,实属奇迹。 1941年7月28日晚,潜伏在陈振东身边的警卫班长李学正(本来是顾匪旧部)同顽伪顾德扬内外勾结,陈振东不幸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县民运科科长于欣、区队指导员严礼、区员吕惠等。 敌人连夜将陈振东押至射阳县合德镇附近的敌据点耦耕,匪首顾德扬软硬兼施,耍用花招,用尽酷刑。陈振东义正辞严,怒斥顽匪,坚贞不屈。 最后,心狠手毒的顾德扬匪帮,竟用及其残忍的手段将陈振东杀害。临刑时,陈振东镇定自若,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正是死得其所,没有什么遗憾!”“永远同人民的海堤作伴!”最后,陈振东面朝海堤方向大声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打倒土匪、强盗!”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 …… 陈振东为了党的事业,百姓福祉,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的夙愿,成了一名捍海勇士,他将永远活在滨海人民的心中。 为纪念烈士,1945年经阜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批准,将烈士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振东乡、振东村,现改置为滨海港镇、振东村。2018年,经滨海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滨海港镇振东村境内建设陈振东纪念馆、陈振东英雄广场,2021年建成,现已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等单位学习教育基地。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