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最忆童年粽子香
 
作者:严佳志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232 发布时间:[2024-6-7]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于时间长,有关端午节的传说也有很多。有的说“源于纪念屈原”,有的说“源于纪念伍子胥”,有的说“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有的说“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等等。
  在我的记忆中,有关端午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的习俗至今如初。那时,我们沿海一带的人家,大多祖辈迁居于此,时间最多也不超过300年。据说,我们那一代人家的先祖们,原先都住在苏州的阊门(即苏州古城西门),后因“洪武赶散”而流迁到黄海滩地安家生息。虽然时代变了、先辈走了,但旧时的习俗,却一直像“宝贝”一样代代相传着。小时候,我们那个村子里,每逢端午来临,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首先,忙着采粽叶。父母们总会到自家邻边的河塘里,把长得最宽、最嫩、色质最好的芦苇叶采回家。随后,再分成一小捆一小捆,用麻绳或布条紧紧系好,挂在门前晾晒,直到晒干为止。等粽叶晒着差不多,也正好到了包粽子的时候了。
  端午时节,一个庄子里只要有哪户人家先包了粽子,相邻人家的小孩就会闻着那一股股诱人的香味,急忙赶回家“报信”,催着父母包粽子。于是乎,家家的妈妈、姑姑、姐姐、奶奶们就立即行动了起来,先把已经泡好的粽叶、糯米取出来,盛在脸盆、大木桶里开始包裹。有小姑娘人家的妈妈,还要把女儿拉在旁边,手把手地教她们如何包粽子,以免将来到了婆家被人“说嘴”。记得,我们那地方包粽子的方法,与市面上的大体包法都差不多。有的用丝麻绳子作系绳,有的用粽叶的最尖处,通过“鱼过”(渔网用具)穿孔到粽子的对面系紧。一般人口多的人家,最多会包到10斤糯米。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渐渐地都会在粽子里加上红枣、花生、小红豆、蚕豆米等,使粽子变得更香甜可口。接着,就会放到大铁锅里连煮两个多小时,盛在准备好的盆子里、提篮里。如果发觉气温高,还要放在大木桶里,把粽泡在清水里,防止一时吃不了而变味馊掉。
  虽然包粽子,在过去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一般人家,如果不遇到建新房,儿女升学,每年也最多包一次。于是,一年吃一次粽子,不能不说是一件新鲜事。记得我大概10岁那年,三姨娘家建新房,包了很多粽子准备第二天“上梁”时,由瓦工师傅在房顶上抛给前来祝贺的乡里乡亲,寓意新房大吉、好事连连。我是亲戚,没等“上梁”就去尝了好几个。那感觉,真香,太好吃了,真有一种吃不够的感觉。晚上,我邻家比我大三岁的二叔严玉军,听说我下午吃到粽子后,也馋得流口水,急忙与我商定第二天一早,叔侄俩赶去“上梁”,好多抢几个粽子。
  第二天一早,还未等公鸡打鸣,我们叔侄俩就在4点多偷偷起床,溜出家门,不走大路,抄着小路,七转八拐到三姨娘家的新房工地上。此时,天还没有亮,离“上梁”时间还早。我俩不甘心,决心先到新房上,把预放在房顶上让瓦工抛的粽子,先拿点下来吃吃。接着,我俩一脚深、一脚浅地踩着建房用的淤泥和水泥混凝土,一转眼功夫就摸到她家后墙边。我虽不到10岁,但胆子很大,而且不怕爬高。我们像电影《敌后武工队》里的游击队员一样,顺着架在后墙边的木梯,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不用二分钟,就爬到了足有4米多高的脚手架上找粽子。结果,大失所望,一个粽子也没有。这时,二叔看到房顶的屋梁上,放着两个笆斗(农家装粮食用的工具),旁边还挂着两串鞭炮。我说,这里装的肯定是粽子。二叔一听,立刻就与我沿着不到一尺宽的墙头,爬到了足有10米高的屋脊上,从装着满满粽子的笆斗里,拿了五、六个粽子装在衣服口袋里赶紧撤回。
  俗话说,上山好上下山难。当我俩准备原路返回时,没想到从高处往下一望,只见10米高的墙头,只有几根房梁相连,顿时大惊失色,浑身冒汗。只好爬在墙头下,一寸寸地往下退。就这样,足足用了有20分钟,好不容易回到了脚手架上,才松了一口气。这时,不知是二叔,还是我,说了一句什么话,惊动了在屋底下露宿看东西的三姨父,只见他急忙起身,打开手电筒,四处惊呼:“谁?谁呀?”这时,我俩火速下了木梯,立马夺路而逃。因为,我们不仅为偷粽子这件事做贼心虚,而且三姨父还在村耕读小学里当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这种情况,真是害怕极了。结果,他追了三两步就认出了我们后,就站在那里不停说笑着:“人小鬼胆大,胆不小,来偷粽子了。明天到学校,看我怎么处理你们!”
  这一说,已是43年前的事了。现在一想起来,还很回味无穷。特别是那外面绿绿的、里面白白的,吃起来黏黏的粽子,至今想起还有点口香。不过,现在即使是爱人包的粽子,或者是单位发的粽子,里面的糯米再香、馅料更多、口味再好,都无法找回到当初的感觉。究其缘故,一是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粽子已不再是稀罕的食品,超市、网店一年四季都有销售;二是童年的往事,回想起来让人感觉更有意味,就如人们品尝陈年老酒时,所发出的感慨一样:“酒还是陈的香”!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